七月的广西,一片丰收的景象,早稻和玉米长势喜人,部分田块进入了“双抢”的季节!
7月3日一大早,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与参加“全国免耕栽培技术现场会”的代表一起到广西玉林市兴业县马唐村和南宁市横县,考察观摩当地水稻、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情况。
马唐村2006年建立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示范基地——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基地总面积2100亩,其中核心示范区540亩,全部采用水稻免耕抛秧等高产、高效、实用技术。
在示范现场,范小建望着田间农民轻松抛秧的情景,兴致勃勃。他向农民询问抛秧的技巧,并亲自体验抛秧的快乐。
![]() |
![]() |
范小建一边看一边与身边的村支书陈家祥交谈。
“书记,你们村在推广这项技术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部长不瞒您讲,开始村民对免耕抛秧总是掌握不好,播种、抛秧不均匀,但是后来在技术推广人员的帮助下,现在都掌握了,完全没问题!” 陈家祥如实地说。
“那么,村里从什么时候开始采用免耕抛秧技术的?”
“我们村从2002年开始采用这项新技术,2004年大面积推广。现在,(大家)都尝到了甜头,免耕抛秧在我们村已经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了!” 陈家祥快乐的感觉溢于言表。
“那你说说这项技术到底有什么好处?农民怎么就愿意接受?”
“部长,我们这儿流传着一句话:抛秧解放了妇女,免耕解放了男人。过去一个人一天也就种三分田,现在一亩田一个人三个小时就完工了,真是省时省力!而且我们农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平均一亩田能增收节支150多块钱,农民可是高兴了!”
听到农民这席话,范小建点点头。他握着村书记的手说:“希望你们能把这项技术推广好,让农民掌握好,使农民真正尝到科技所带来的实惠啊!”
随后,范小建又来到测土配方施肥咨询点的现场。
![]() |
![]() |
范小建仔细阅读了桌子上放着的《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重点询问了测土取样方法、测土分析的成本和收费方式等情况。
他听取了技术人员的讲解后,对他们说:“咱们给农民的施肥建议方案一定要简单明了,要把N、P、K的配方告诉农民,而且至少要有两个方案,要方便农民选择和到市场上采购。农民具体购买什么肥要看市场的供应情况,这样比较主动!否则,如果你只推荐一种配方,农民在市场上买不到,还是没有达到目的!”
离开咨询点的时候,范小建仍不忘替农民说句话:“要想把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好,让农民自觉自愿地来测土,成本一定不能高!开发速测技术,努力降低成本,这很重要啊!”
马唐村在推广免耕实践中,还利用免耕田丰富的天然饵料进行稻田养鱼、养鸭,并安装了频振式杀虫灯,实施“稻+灯+鸭/鱼”生态种养模式,这不但增加了稻田收益,还增加了土壤肥力,促进了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并形成了“万家灯火”的壮丽景观。

范小建看着农民从稻田中捞起的一篓篓活蹦乱跳的大鱼,听着稻田中传出的阵阵鸭声,喜出望外,关切地问:“这样会不会影响粮食的产量呢?”
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徐世宏研究员介绍说,这不但不会减少产量,还十分有利于水稻生长,特别是优质稻生产。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确保了水稻生产安全和养鸭(鱼)安全,达到了“稻鸭(鱼)双安全”的目的。
范小建还考察了该村的植保专业服务队。他与村里20个植保机防人员一一握手,详细问询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当了解到专业服务队的植保机械是上级统一扶持购建的时候,他反复强调,植保专业服务队不但要管好本村的事,而且可以扩大服务范围,开展跨村跨乡的服务。这样的服务应该是经营性的,这样大家才有积极性,但收费不能高,县里可以有个统一的限价。
![]() |
![]() |
当天下午,范小建一行又来到南宁市横县甜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示范现场。
该县2005年甜玉米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其中免耕栽培占75%,预计2006年免耕栽培将近15万亩。目前,由于采用免耕栽培技术,玉米从以前的一年2造提高到3-4造,生产效益成倍增加,同时该县已经形成了“甜玉米种植——秸杆养牛——牛粪种蘑菇——蘑菇培养料还田种甜玉米”的生态种植模式,大大促进了农民增收。
到达现场的时候,正值农民在田间免耕移栽玉米苗。范小建顶着骄阳,卷着裤脚,到田地里与农民一起种苗劳作,他还不时地向他们了解当地玉米免耕栽培种植情况。当他得知村里采用免耕栽培技术后,玉米种植已经由一年两季发展到一年三季,亩纯收入达到2500元时非常高兴,并对这项技术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感到欣慰。
![]() |
![]() |
夕阳余辉霞满天,不经意间已时近傍晚。虽然汗水浸透了衣背,身体也感到了疲倦,但是一天的参观考察让每个人都受益菲浅,感触颇深。代表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免耕栽培技术所展示出的魅力,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这项技术所孕育的勃勃生机,同时也在内心对它萌发了更大的信心和更多的期待,相信免耕栽培技术必将在助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上留下重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