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雅县洪川镇曲沿村四社李文香的家,以前村里的人谁也不敢去串门,为啥?喂了4头牛、2头猪,弄得臭气冲天!如今,她家可变样了,她家隔壁还办起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真是天大的变化!这变化缘于洪雅县实施了“乡村清洁工程”。
记者到李文香家时,48岁的李文香正在门前的菜地干活。她家种的西红柿、辣椒、茄子长得非常茂盛,几乎没有虫害,因而特别喜人。李文香感叹地说,“清洁工程”给她家建了沼气池,猪牛和人的粪便通过封闭的渠道进入封闭的沼气池,因而清洁干净,再不用费力挑粪了。她告诉记者:经过厌氧处理的粪便不但分解得很干净,而且经过充分腐熟提高了肥力,用它浇灌庄稼不仅长得茂盛,而且没有虫害,菜也好卖。这些庄稼往年要打几次农药,现在只打一次就够了;以前要花上百元的农药,如今只花几元钱就够了,邻居也爱到她家作客了,这多亏了“乡村清洁工程”。
洪雅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森林覆盖率达65.7%,是国家级生态奶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级奶业科技示范园区,也是四川省的产茶大县之一。
在“乡村清洁工程”建设中,洪雅县在家园庭院治污基础上,重点抓“田园治污”,本着“因地制宜、产业支撑、突出特色、利用合理、良性循环”的原则,将“乡村清洁工程”建设作为突破口,从治理田园、水源、庭院入手,彻底治理农村脏、乱、差,以清洁生产为目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清洁工程建设,将水体与农田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农产品污染指标控制在最低限度。同时,先期启动位于“106”线、省道305线、洪瓦(高)沿线的旅游重镇及奶、茶主产区的洪川镇曲沿村、将军乡阳坪村、止戈镇丁沟村、青杠坪村等村的示范建设。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典型引路,力求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产业化方向稳步迈进。
在家园庭院“两池六改”基础上,洪雅县要求每40亩—50亩安装一盏频振式诱虫灯;每50亩建设一个废弃物收集桶;分户推广一项秸秆过腹还田、农田精准施药技术;村委会建设一个科技书屋;完善并分户制发一张村规民约。如:在曲沿村,突出奶业观光和城郊旅游特色,工程建设中,对居民生活垃圾处理采取沿村干道安置生活垃圾箱,村建垃圾站,购置垃圾清运车,在本村确定一名垃圾清理员,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月补助250元,垃圾列入城市垃圾清运范围,一周清运1—2次。在将军乡阳坪村、止戈镇丁沟村、青杠坪村则突出草场和茶园观光,建设观光亭和文化、健身广场,改造村小学校厕所,建设粪便污水净化沼气池。上述四个村共投资369万元,其中政府投入102万元,农户自筹投入267万元。曲沿村是重点建设村,共投入资金206万元,其中政府投入63万元,农户自筹投入143万元。
说起洪雅的生态农业建设,早在“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就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10万亩茶叶生产基地的意见》,公开发表了《绿色食品宣言》,提出了让高毒高残留农药、单质化肥、环境污染及问题饲料在洪雅全境消失,让消费者吃放心粮、食放心肉、喝放心奶、饮放心茶、品放心笋的“四消失”、“五放心”目标。县里突破常规,为发展生态经济先后出台了5个规范性文件和近20个公告,以规范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为创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对茶叶产业,其投入品管理、原料质量检测与监控、农产品收购或出售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对全县茶叶主产区使用的生产资料实行准入管理,不符合规定的农药、化肥及生长调节剂不许进入产区;明确规定各农药经销商持证上岗和设置茶叶用药专柜。与此同时,重拳出击,治理产地环境。不仅明令禁止了96种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的化学农药及复配制剂,而且还结合实际禁用了18种单质化学肥料和重金属、激素、抗生素等含量超标的各种工业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并从2001年起关闭“三废”排放不达标的小企业120家。同时,加强天然林保护,加快退耕还林、还竹、还茶、还草达12万亩,扩大速生丰产林、竹林、茶园、人工草地覆盖面,积极实施公路绿化,建设“百里绿色长廊”,治理水土流失,增强生物吸附和净化能力,从而使全县产地环境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条件》要求,并一直保持至今,部分区域达到了有机食品产地环境条件。
为了规范农民的生产行为,洪雅县按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要求、生产资料使用准则、作物和农业区域特点,结合洪雅实际于2003年制定了茶叶等22种作物的绿色食品种植技术规程,2005年进行了修订完善,分别印发至各村社、农户及企业。同时,还结合生产实际制定了投入品使用监督卡,实行分户持卡、及时记载、凭卡销售和三方监督的系统监督管理,以规范生产行为。使茶叶从田间到餐桌每个环节都有可靠的质量保证。
为使农残控制科学展开,洪雅县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建立了农残检测室,完善了相应的检测和工作制度,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检,检测结果及时通报。同时将茶叶检测结果与乡镇年度目标考核挂钩,只要农残检测超标或被查出违规经销和使用禁用农药,年度目标考核时给予每次扣1分的处罚。并明确规定,凡抽检不合格的基地,其原料一年内不得纳入企业收购范围。2005年抽检茶叶97个样品,合格率为96.4%,全县建成无公害茶园13.1万亩,采摘面积10.7万亩,建设了1.2万亩出口绿茶基地,2005年茶叶总收入达1.6亿元,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五年来,人均1亩以上的茶叶主产乡镇达6个、茶叶生产专业村达46个,茶叶的商品率提高到98%。
得益于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的,是洪雅的另一着力点奶业发展。由于坚持走“良种牛、优质草、生态奶”的发展道路。如今,奶业成为洪雅县的支柱产业之一。截至目前,全县存栏奶牛41675头,日产鲜奶180吨。洪雅生态奶品牌已走出盆地,走向全国,引来蒙牛、光明等全国知名奶加工企业对洪雅生鲜牛奶的青睐,纷纷在洪雅周边投资办厂,争购洪雅牛奶。目前,洪雅鲜奶价格稳步上升,已从年初的不足1.50元/公斤上升到现在的均价1.80元/公斤,全县奶农年售奶收入1.5亿元,奶业发展已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集约化。
随着“乡村清洁工程”的逐步展开,农民积极发展绿色食品茶叶、蔬菜、水果,发展畜禽养殖和生态观光。目前全县共建成了各类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12.8万亩;开发出了部级确认的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食品标志产品25个,有机茶产品2个;培育和催生了新阳坪乳业、道泉茶业、幺麻子有机食品厂、禾田食品厂等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年产值达3亿多元,有力推进了农业向着标准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污水经过充分发酵处理后,成了当地农民种稻、种茶、种草、种菜的“宝贝”;以“畜—沼—稻”、“畜—沼—茶”、“畜—沼—草”、“畜—沼—菜”等为主的生态经济循环模式逐步成型;乡村生态旅游、农家乐、攀亲认亲发展明显加快;农村经济持续不断向前发展。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52元,示范区的农户用上了沼气饭煲、享受到沼气淋浴,住进了宽敞明亮的花园式或别墅般的庭院,老人们深有感慨地说:“活了几十年,没想到这辈子能享这样的福,死了也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