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部副部长范小建主持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今年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种植业管理司司长陈萌山、副司长王守聪,财务司副司长王鹰,农技中心主任夏敬源,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陈万权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小麦条锈病发生概况和防控成效、经验和教训,重点分析了当前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和发展趋势。2005年秋季以来,小麦条锈病在甘肃、宁夏、陕西、四川等省(区)陆续发生。截止1月5日,四川、甘肃、宁夏、陕西、湖北、云南、贵州、河南等8省(区)120个县不同程度发生小麦条锈病,发病区面积800多万亩。其中,甘肃省及宁夏南部山区秋苗发病面积600万亩(条锈菌可安全越冬面积100万亩);陕西、四川、湖北、云南等冬繁区发病面积200万亩左右,河南省仅在与湖北省交界的南阳市淅川县出现点片发病。总体看,发病程度重于去年同期。由于发病时间较早,越冬菌源量大,使今年小麦条锈病将呈严重流行态势,发生面积可能达到7000万亩以上,接近2003年水平,病情将重于常年。其中,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甘肃、宁夏南部、青海东部、陕南、鄂北、豫南、新疆西部严重流行,黄淮海小麦主产区也将受到威胁。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范小建指出,条锈病是小麦生产的头号杀手,是影响我国粮食(尤其是夏粮)产量的重要因素,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也是一年中病虫害防控战役的第一仗,做好这一工作对确保2006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小麦条锈病防治经验看,过去我们对该病的冬繁区和春季流行区的防治工作抓得比较紧,在打防控阻击战和应急防治上有了一套成熟的机制和办法,领导重视,措施具体,工作力度大,但对越夏区的防治工作,从播种时的药剂拌种到苗期防治抓得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转变思路。越夏区是小麦条锈病的菌源地,抓源头治理是治本之策;越夏区的防治工作是薄弱环节,抓好工作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越夏区小麦只有300-500万亩,相对冬繁区(3000万亩以上)和春季流行区(5000万亩以上),面积较小,且呈点片分布,可以一片一片地防治。为此,今后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一方面要打好应急阻击战,另一方面要采取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分区治理,综合防治的治理策略,建立小麦条锈病持续治理的长效机制。尤其要重点抓好越夏区综合治理工作,在适当压缩小麦种植面积,采取生态治理和生物多样性调控的基础上,狠抓越夏区小麦药剂拌种、苗期防治、分片治理和发展专业防治队,通过统防统治,集中治理,稳步推进。
范小建对2006年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提出了五点具体要求:一是早准备、早动员、早部署,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和活动月历,精心组织,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二是加强病情监测和动态信息交流,准确开展中长期趋势预测,及时发布短期预警、预报。3月中旬至5月下旬,我部要实行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值班制度,各有关省农业厅也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三是强化督促、指导和检查工作。要充分发挥专业测报队伍的作用,实行“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策略,做好早期防治工作。对于发现发病的田块,要立即用药封锁中心病团,防止病情扩散蔓延。在小麦条锈病发生和防治的关键时期,要组织工作组和专家组,赴重点区域和关键地区督促、指导防控工作。四是协调落实防治经费和物资。要全面总结近年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及时、主动向财政等有关部门汇报,争取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支持力度。抓紧制定《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提高使用效益。五是研究、建立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长效机制。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意见》,针对越夏区、冬繁区和春季流行区,研究提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长效措施和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