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把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当成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口,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机结合。市委、市政府今年初向社会郑重承诺:2005年沼气用户达到20万户,让全市10%的农户近100万农民用上沼气。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新建沼气池12万户,建成沼气生态村45个,完成投资1.83亿元。与此同时,全市新增养殖户5万多户,新增生猪存栏51 万头,较2004年底的527.7万头增长9.7% 。
小沼气 大产业
在鹿邑县穆店乡韩楼村,刘新俊老人高兴地对记者说:“俺家去年10月份花70块钱买的两车猪粪,出的沼气到现在还没有用完。”刘老汉的侄媳妇接话说:“怕沼气临时跟不上耽误做饭,他家去年11月份还花70块钱灌了一罐液化气,谁知道直到现在一次也没用过。”
刘新俊说,他们村80户人家,现在有76户都建起了沼气池。“本来去年还没这么多,不是因为去年冬天雪下得又大时间又长吗,没建沼气池的家柴火湿了,影响做饭,看到俺家用沼气确实方便,天一暖和,就都建起来了。”目前,穆店乡13620个农户中已经发展户用沼气池2200余个,像韩楼村这样的“生态示范村”,全乡就有3个。乡党委书记魏凤山介绍说,建设沼气以来,穆店乡新发展养殖户2000余户,其中养殖大户320多户;新增林果蔬菜500余亩。据初步统计,全乡每年大约可节省燃煤300余吨,建沼气池的农户每户每年可节约燃煤开支300多元;使用沼渣的蔬菜粮食作物每亩可增产15%以上,化肥、农药每年减少19%,人均收入提高了27%。
周口地处豫东平原,农业资源十分丰富,全市人口1065万,农业人口就占到了近8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农业的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市到经济强市的跨越,一直是市委、市政府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突破口在哪里?周口市市长高德领回答说,发展沼气建设在突破传统的燃料范畴之后,为解决“三农”问题,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周口从市情出发,顺应民意,把大力发展沼气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点,作为为农民建设绿色家园的载体,提出了小沼气大产业的基本思路,并把实施沼气工程视为新时期农村的一场伟大革命,从一个更宽阔的视角、全新的理念跳出了就沼气抓沼气的传统思路,把农村沼气建设从根本上纳入了农村长远发展战略,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绿色家园紧密结合起来。一个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的浓厚氛围很快在全市形成。
农林牧 齐发展
沼气在解决生活用能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形成“农作物秸秆喂牲畜—牲畜粪便变沼气—沼液沼渣还田种植农作物—农作物秸秆再用来饲养牲畜”的良性循环生态链条,从而解决生活用能、环境污染和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个小型产业链中,沼气上接养殖业,下联种植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这个环节,能够有力地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目前,结合各个村的实际情况,周口市已在全市推广了“猪—沼—果树”、“猪—沼—蔬菜”、“猪—沼—食用菌”、“猪—沼—粮”等模式,使沼气建设从单纯解决生活用能向注重沼气综合利用开发、发挥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方向发展,取得了“一气带三料”(燃料、饲料、肥料)、“三料促五业”(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五业出四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较好综合效益。
项城市能源兴光生态园区,在猪舍内建2个27立方米沼气池,沼气除满足炊事、照明外,还用于猪舍加温、鱼塘捕虫和温棚蔬菜增施二氧化碳,沼液、沼渣用来喂鱼和种植蔬菜,年生产无公害蔬菜100多吨,生猪500多头,鲜鱼10余吨,年节约用能支出2000多元,节约农药、化肥支出3000多元,节约饵料2吨,年综合经济效益15万多元。商水县西赵桥村村民赵国武建沼气后,在院子里种了蔬菜,建了藕池,养了鱼。他说:“用沼气可以做饭,用沼液养鱼可增产10%,沼渣还是浇菜的好肥料,真是一举三得。”
记者在郸城县财鑫糖厂看到,该厂建成了1200立方米的沼气工程,利用沼气熬糖、蛋白质烘干、烧水,每天节约蒸气近15吨、煤炭100 多公斤,每天增收节支900元以上。沼气是优质燃料,可用作炊事、照明。沼液、沼渣不仅是优质饲料,还是优质有机肥料,能够节省多种费用。据调查,建一个8-10 立方米的沼气池,用沼气做饭,一年可节约生活用煤2吨,一年可省燃料费600多元;用沼气照明,一年可节约电费60-70 元;一个沼气池可以保证两亩耕地的肥料,一年可节约化肥(以碳铵为例)150公斤,价值75元;一般沼气户养10头猪,每头猪纯收入150元左右,又可增收1500多元。这样,一个沼气池一年可增收节支2000多元。
农家院 气象新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周口市委、市政府把建设生态家园的全新理念融入到沼气建设之中,实施“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房、改厕所、改猪圈)四位一体的生物循环利用工程,使沼气建设突破了传统的燃料范畴,把解决炊事、照明等生活用能问题与环境美化、预防疾病、植树造林、修建道路、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治理等多项事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改善了村庄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村祖 祖辈辈无可奈何的“脏乱差”问题,使农民步入城市化生活的行列,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如今,一走进淮阳县的大李村,商水县的西赵桥村,西华县的竹园村、半截楼村,鹿邑县的算李村、薛楼村、魏庄村,沈丘县的黄孟营村等,人们不由地感叹:村里不仅8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而且坑塘的水变清了,道路硬化了,人行道变绿了,农家小院变美了,生活品位提高了,给人以仿佛置身于城市的花园之感,成了名副其实的沼气明珠村。远近闻名的生态村鹿邑县薛楼村现有耕地930亩,160户,620人,通过推行“一池三改”,130 户用上了沼气,形成了“四季碧绿,果树成林,水清天蓝,生态和谐”的可喜景 象,拉动生猪饲养达1.5 万头,发展优质果园150亩,无公害蔬菜40亩,户均增收节支2800多元。
西华县竹园村村民李朋在建沼气前,因为做饭烟熏火燎,经常和丈夫生气。建沼气后,厨房干净了,沼气随用随点火,两口子再也不为做饭吵架了。为此,她专门给市委、市政府写信,感谢党委、政府为她办了一件大好事。淮阳县大李村去年还是一个“两委”班子瘫痪、社会治安混乱的村,通过发展沼气,有力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增加,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村容村貌露出了新颜, 干群关系也更加融洽,“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大大增强,还出现了“未过门的媳妇和出嫁的姑娘不要彩礼要沼气池”的新气象。项城市孙店乡崔马庄村村民崔守庆建沼气后,由于沼气量太足,自己用不完,就让邻居到他家烧水、做饭,邻里关系越来越好。一些用上沼气的农民还编出了顺口溜:“发展沼气真不赖,一年增收几千块;不用煤不用电,管照明管做饭;烟不熏火不燎,卫生条件改变了”,真是“不用不知道,一用舍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