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农业农村部动态

认真总结试点经验 全面推进棉花质检体制改革

日期:2005-07-04 13:56 作者:唐泓莉 来源:农业部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供销总社、农业部、农业发展银行六部委联合召开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总结大会。改革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司长毕井泉回顾了改革试点一年间所作的工作及所取得的成效,并总结了改革中反映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毕井泉谈到,一年来,加工企业和公证检验承检机构按新体制进行的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提高了棉花加工质量。按照新体制试点要求,棉花加工企业新工艺设备配备齐全,烘干机的使用有效地将籽棉回潮率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排除杂质和减少皮棉中的棉结和索丝有了明显的改善,棉花加工质量明显提高。棉包加工、检验的数据均及时输入到信息化管理系统,发现问题可以准确查找,棉花质量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据中国纤维检验局进行的对比检验分析,试点企业送检的棉花,品级比普通公检棉花高6个百分点。

  (二)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一年来的实践证明,采用新的加工打包设备,可以节省人工,减少开支,提高效率,增加效益。试点企业采用新的加工工艺,一条生产线用工可减少3人,包材料比原来节省30%。按新体制要求进行的仪器化检验,项目全面,数据客观准确,提高了检验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纺织企业购买按新体制检验的棉花,对质量放心,而且有利于配棉。试点企业加工的部分大包棉花每吨售价高出市价200元左右。

  (三)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成效,与棉花加工企业和纤检机构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密切相关。通过严格规范的岗前培训和近一年试点工作的锻炼,已经形成了一支了解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内容和要求、掌握新体制加工工艺及质量检验工作要求和技术规范、具有较强责任心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人员队伍。这些技术骨干将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承担重要的责任。

  (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改革的试点过程,也是宣传教育的过程。虽然试点企业不多,但给广大棉花加工企业、纺织企业的触动很大。首先是棉花加工企业的响应。试点初期,确定了10家试点企业。在试点过程中,应企业要求,又吸收了积极性较高、条件具备的4家企业参与试点。试点的成功推进,激发了广大企业要求参加改革的积极性。其次是纺织企业反应热烈。试点开始以来,不断有大型纺织企业询问棉花质量检验改革的有关情况,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纺织企业普遍认为,改革抓住了提高棉花质量这个关键,对提升我国棉花产业和纺织行业的竞争力意义重大。三是国际机构也十分关注。在棉花加工、检验比较先进的美国、澳大利亚,一些棉花行业组织主动与我有关部门联系,了解我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及进展情况。刚刚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上,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作为一个专题讨论,受到国内外棉花业界人士的一致关注。

  

  在讲话中,毕井泉总结了试点反映出的几个深层次问题。

  (一)结算依据问题。试点企业和纺织企业反映,仪器化检验提供的棉花品质指标较多,在实际交易时应根据哪些指标进行结算,企业难以掌握。色特征级、长度、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是反映棉花内在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纺织企业配棉的重要依据,可以作为新体制棉花的结算依据。为了保持新旧体制的平稳过渡,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保留感官检验的品级指标,作为供需双方结算的参考。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如何实现以上述四个质量指标为主要依据的新的结算体系。

  (二)重量问题。改革方案的设计是以净重结算。考虑到我国长期以来按公定重量结算的习惯,企业净重结算还有个接受的过程,因此在一段时期内公证检验仍然需要提供回潮率和杂质指标。目前回潮率在线测量装置已通过技术鉴定,正做进一步改进。在杂质快速检测的新技术应用之间,采取每20个样品抽取一个样品按老标准检验的办法解决。

  (三)异性纤维问题。棉花中混入异性纤维,与我国现在分散的棉花生产方式及收购加工方式密切相关,排除异性纤维的关键应在棉花收购加工环节增加挑拣和排除工序。同时,中国纤维检验局会同棉花协会、棉纺织协会正在组织研究制定异性纤维控制指标,达成一致后在标准中增加异性纤维含量的控制指标。中棉工业公司正在抓紧研制异性纤维识别排除和定量检测装置。

  (四)棉结和短纤维问题。棉结和短纤维含量是衡量棉花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纺织企业的加工成本和产品质量水平。纺织企业反映棉结、短纤维含量高主要是加工皮棉时反复清理造成的。皮棉清理虽然能够提高外观等级,但会增加棉结、短纤维含量。为发挥我国手摘棉的质量优势,中棉工业公司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相应办法,改进、完善棉花加工中的清理工艺。目前国内外对棉结的定义及测试方法尚不统计,且进口棉结仪测试的准确性较差。中国纤维检验局正在组织国产设备的研制,同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棉结的定义,对纺织生产的影响及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

  (五)包装问题。试点中发现,棉包捆扎采用钢丝在里、棉包包布在外的包装方式,易造成钢丝生锈污染棉花,装运过程中也容易造成包布损坏。另外,8根钢丝打包容易造成胀包。在新型包装材料研制成功前,仍采用棉布包装,捆扎方式改为棉包包布在里、钢丝在外,捆扎钢丝改为10根。中国纤维检验局会同中棉工业公司已研究确定新的小样切割标准。为规范棉包包型,方便运输,由棉花加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修改包装标准。

  (六)组批问题。目前试点方案没有皮棉组批标准,不利于企业存放在购销棉花,销售时增加搬倒费用。经研究并征求供需双方的意见,初步确定按结算依据确定的质量档次组批。为兼顾各种运输条件,组批上限为190包。

  (七)监管仓库问题。改革方案中发展棉花专业仓储这一内容,未能在改革试点中得到充分验证。除山东省武城天元、巨野鲁棉天元棉业有限公司将部分棉花送入监管仓库外,其他试点加工企业按新体制加工、检验的棉花都没有进入监管仓库。主要原因是,对监管仓库的定位和功能的认识还不到位,加之接新体制加工的棉花移到监管仓库,增加了移库、搬倒、码垛等费用,同时由于质量、包装标准不同不能进入期货和电子撮合交易。这个问题,棉花改革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将继续研究。

  (八)期货和电子撮合交易问题。目前按新体制加工的棉花的标准与现行合约的质量标准不同,无法进入期货和电子撮合交易。为促进新体制推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确定,2005年度按新体制要求加工的棉花,暂按老标准参加期货和电子撮合的交易交割。具体实施办法正在制定。随着按新体制加工的棉花数量的增加,棉花改革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将会同有关部门及时修订期货合约标准。

  最后,毕井泉提出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2005年度要开始全面推开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一要继续做好试点总结工作,进一步落实改革的有关政策措施;二要做好改革全面推开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三是各试点单位要充分发挥宣传、示范作用。

  改革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司长王守聪出席了会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