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新麦收购价格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而目前粮食收购部门对新麦价格低开的一个普遍说法是因为新麦质量低。记者近日从中国农科院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了解到,据该中心6 月22 日对河南省信阳、固始、商城、潢川、淮滨、濮阳,安徽省六安,江苏省如东,河北省邢台等地的豫麦18 、豫麦34 、豫麦50 、郑麦004 、郑麦9 02 3 、偃展4110 、扬麦13 、扬麦11 、扬麦9 号、扬辐麦2号、太空5 号、白硬冬2 号、邯麦9号等小麦样品共计27 个样品的初步分析显示,今年的小麦质量并不低,所检样品的容重和降落数值等主要指标与上年差别不大。
目前,粮食部门反映的新麦质量问题主要是容重低和不完善粒超标。容重是小麦外观质量的重要指标, 表示单位容积中小麦的重量,是收购小麦时确定小麦等级的主要依据。现行国家小麦收购标准(GB1351- 1999)按容重将小麦分为五个等级,一到五等容重分别为790 、770、750、730、710 克。容重越大,表示小麦越饱满,加工出粉率越高。经该中心检测,以上27 个小麦样品的容重平均为788 克,其中有13 个样品超过790 克,低于750克的只有1 个。来自豫北的郑麦902 3 和豫3 4 的容重都达到798克,超过一级标准,与去年的结果相同。来自安徽六安的扬辐麦2 号、扬麦13 的容重分别达到780 克和803 克, 也分别高于优质小麦—— 弱筋小麦的一级指标,同比去年分别高出1 克和27 克。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今年的小麦在生长前期遇到冻害,导致容重下降。小麦专家认为,那场低温冻害与小麦容重没有直接关系,反而控制了小麦旺长,有利于容重的增加。
外观质量除了容重,还包括杂质、水分和不完善粒等指标。我国现行小麦收购标准从1999 年开始将黑胚粒也作为不完善粒的一个内容。专家认为,由于今年小麦生长后期雨水较多,部分地区小麦黑胚粒有可能增加,一定程度影响小麦的商品外观,但对小麦的质量影响不大,因为从加工角度讲,黑胚粒基本不影响面粉品质。
而小麦内在质量则是小麦质量的主要构成,包括营养质量和加工质量。一般小麦收获后要经过3 个月左右后熟期才能准确测出质量表现,因此现在评价今年小麦内在质量为时过早。但此次检测结果表明,今年小麦的降落数值表现不错。降落数值是反映小麦中α—淀粉酶含量的一个指标。我国现行小麦收购标准不检测这项指标,但优质小麦—— 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国标规定的降落数值要达到300 秒以上。以上27 个小麦样品的降落数值平均达到305.7 秒,其中16 个样品在300 秒以上。河南濮阳的郑麦9023和豫麦34 的降落数值分别达到312 秒和367 秒,高于去年的250秒和230 秒。安徽六安的扬辐麦2号、扬麦13 的降落数值分别为335秒和323 秒,去年为353 和294 秒。
记者了解到,农业部近年来为加快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发展,加大了小麦抽样和检测鉴评工作力度,推动了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升级。针对当前的小麦收购价格走向,农业部及时组织开展检测,是对小麦产销衔接、优质优价的一种推动。专家建议,针对今年我国小麦生长中后期雨水偏多可能影响小麦芽变的情况,要及早初评今年小麦的质量,可重点检测今年小麦籽粒的降落数值变化。同时,国家应建立第三方粮食质量检测机构,以指导和监管越来越市场化的粮食收购工作。希望粮食收购部门认真履行质量检测,不要在单产普遍降低的情况下,又在“质量问题”上让农民雪上加霜。相信市场普遍预期的新麦收购价格“低开高走”会尽快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