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水稻在我国总播种面积约4.2亿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0%,而产量却占了粮食总产量的40%,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先后通过品种矮秆化和三系法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使我国水稻单产实现了二次飞跃,亩产达到了550公斤左右。
超级稻是采用理想株型塑造与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兼顾品质与抗性的技术路线选育的大幅度提高产量的新型水稻品种。在当今人口数量日益增长,而耕地面积难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超级稻,实现杂交稻向超级稻的历史性跨越以及水稻单产第三次飞跃,是改善世界粮食供求格局,缓解人口增长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为此,从1996年开始,农业部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未雨绸缪,提早谋划,率先立项支持“中国超级稻育种及栽培体系”项目,并提出了中稻或一季稻小面积最高单产2000年达到700公斤(一期)、2005年达到800公斤(二期)、2015年达到900公斤(三期)的目标。“超级杂交稻育种”于1998年被列入了总理基金项目,并从1999年后连续被列入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目前已累计投入近6000万元。
在农业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沈阳农业大学、福建省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等国内主要水稻育种单位的联合攻关,已先后培育出协优9308、Ⅱ优明86、Ⅱ优航1号、Ⅱ优162、D优527、Ⅱ优7号、Ⅱ优602、Ⅲ优98等8个三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两优培九、准两优527等2个二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沈农265、沈农606等2个超级常规稻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在百亩示范片验收平均亩产超700公斤,小面积亩产超800公斤,提前完成了当初设计的二期最高产量目标。
自1998年以来,12种超级稻新品种在我国长江流域稻区和东北稻区累计示范推广1.12亿亩,大面积亩产一般能达到1200斤,每亩增产15%左右,累计增产稻谷120亿斤左右。在辽宁海城、湖南衡山、湖南湘潭、浙江天台等地记者看到,成片种植的超级稻长势喜人,结实率达90%以上,亩穗数高达18万穗,千粒重超过26克以上。即将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稻农的脸上,他们告诉记者,超级稻不仅产量高,而且米质也很好,抗性强,明显减少了农药的使用次数,既增了产又增了收,来年还要扩大种植面积。
实践证明,发展超级稻是我国提高水稻单产、稳定水稻总产、提高稻作效益,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为进一步提高超级稻的推广面积,全面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切实转变粮食增长的方式,针对当前超级稻研究和推广的现状,农业部提出了“加快一期推广、深化二期研究、探索三期目标”的思路,力争到2010年,新培育超级稻主导品种20个,推广面积达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30%(约1.2亿亩),全国超级稻单产平均提高60公斤左右。
我们相信,随着国家对超级稻育种和推广投入的不断增加,在全国广大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下,中国超级稻势必将引领水稻单产实现第三次飞跃,担当起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第一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