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之难,很多人都会想起有一个顺口溜:“远看像是要饭的,近看像是烧炭的,仔细一看原来却是农技站的”。新时期,农技推广如何走出一条新路?
今年8月中旬记者赴天府之国,真切地感受到了四川省这几年来如何以市场经济的观念重新定位植保技术的角色,通过建设植保农资服务连锁网络,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把农业新技术真正落在了田间,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
农民:统一品牌就是统一服务,连锁等于放心
正是流火的季节,但灼人的阳光挡不住乐至县高寺镇赶场的农民。
时近中午,高寺镇“乐至农技”小小的不足20平方米的门市却依旧人头攒动。背着竹篓的吴大叔好不容易挤上前,拿着一穗稻子问:“冯老师,你看我这个稻子是啥子毛病?怎么结的穗这么干瘪咧?我那几块田都有这毛病。”店主冯老师递给了正在同另一个老乡讲解怎么用药的丈夫:“永祥,你看是不是那个稻颈病?”
“对。”丈夫转脸问老汉:“你咋不早用药呢,到现在已经没得办法了。在大春的时候,我们一直在宣传防治稻瘟病,怎么你不知道吗?”
吴老汉一脸悔意:“今年大春,我到成都儿子那帮他照看店铺去了,留下老伴照看那3亩多的稻田,老伴身体也不怎么好,谁能想到今年会发病呢!杨技术员你今天得空上我家那几块地里看看吧!”
冯老师连忙安慰:“老爹你别急,事已至此急也没用,今天这时辰人多,下午四五点钟时我一定让永祥上你家地里看看,看看下一茬种点啥好补救一下子。”
杨永祥告诉记者:“今年气候极容易发生水稻稻瘟病,县农技服务中心植保站提前预测到可能发生大面积的稻瘟病,在水稻播种前就制作了防治稻瘟病的三个关键阶段的光盘,免费分发给我们连锁的服务站,谁来要,我们都给,包括竞争对手,这绝没有假话,因为做的就是技术推广,来,就是对我们的信任,再说我们‘乐至农技’的技术优势,不是其他什么人能一时仿效的。由于在物质技术宣传上做好了充足准备,从我们镇的情况看,至今尚无发现因稻瘟病而绝收的。”
冯正芳老师和杨永祥技术员开的是夫妻店,杨永祥学的是果树专业,1995年开始在高寺镇当农技员,2000年加盟县农技连锁服务中心在高寺镇闹市租房开店,看到丈夫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冯正芳索性辞职来当老板娘。由于服务得好,加上业务熟悉,周围的农民有事没事只要赶场都愿意上他店里转转。
听说来了记者,赶场子的农民摆开了龙门阵:“以前种地像做梦,种对了收一季,种不对赔一季,而买种子要跑种子站,施肥要跑土肥站,庄稼出了啥子问题要跑植保站,现在好了,只要到杨技术员这儿,一切就都‘OK’了,可以这么说,记者同志,即使杨技术员卖的东西比别的店家贵,我们也乐意来,为啥子?不为别的,杨技术员人厚道、技术高,他随叫随到,从来也不诓我们,3年来,他传授给我们的技术没有失败过,他介绍给我们的新药新肥新种子从来没有假的,我们信得过他。”
听了农民的溢美之词,乐至县农业植保站的杨庭权站长没有惊诧,他说,全县110个连锁网点,占领了全县75%的种子市场、55%的肥料市场、50%的农药市场。由于实行了品牌的统一、店面风格的统一、技术规程的统一、物质配送的统一、产品标识的统一以及零售价格的统一,因而杜绝了假冒伪劣的可能,深受农民的信赖,甚至有农民这么说,乐至农技等于放心农资。3年来,全县没有接到任何投诉。
农技员:推广服务市场运作,什么都有保障
“乐至农技”创造的零投诉,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
随着农村改革进程的深化,农产品市场化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对象在成百倍增长,而随着农村县乡机构改革的深入,乡镇农技队伍却在不断地弱化,甚至断层。被精简的老农技员一时手足无措,为了生计,有的农技员甚至给人看门、扛麻包。
农业技术推广的出路在哪里?四川植保界在反思、在探索。
4年前,省植保部门对10个县市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使他们重新拾回了信心:超过90%的农民认为病虫害越来越严重,80.6%的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掌握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而95.24%的农民最需要了解的是农业新技术、新药剂,而这些需求又都是他们所熟悉的。
农业植保的市场应该说是广阔的,而被精简下来的农技员也不在少数,如何实现植保推广体系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每个个人或团体,只有在为获取最大利益的行动中,才会释放出最大的潜能。”四川农业植保站副站长刘可告诉记者:“在此番的改革中,我们正是从发挥每个农技员的最大潜能入手,改变过去的等、靠、要的老观念,把植保技术当成一种特殊商品来推销,用经济的思想,营销的理念来策划和运作推广工作,确立了‘以农民为中心,以技术为商品,以物质为载体’的推广和服务理念,按市场规律运作,推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具体做法是,以县为单位建立多种成分的经济实体,并以此为龙头,在各乡镇场建立连锁分部,实行收支自负、经营服务统一的市场运作的新型推广网络,真正发挥每一个农技员的主观能动性。”
自贡市的富顺县是个拥有13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富顺的科技服务连锁经营起步比乐至晚些。但农业局局长郑长敏却也不无得意:“乐至是领先了一步,但我们的建设起点高,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规范化管理,并本着让基层网点获取最大合法收益的原则来组织、引导,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实现新技术新品种快速传递到农民手中,让农业上新台阶的目标。”
“我们局长这个大账算得好。”富顺县植保站老站长钟兴友接过话茬,向记者念起了他们的经营之道:“俗话说得好,小河不满大河干嘛。我们首先成立了富顺植保科技服务总部,下设物质、良种、微肥、农药、农技配套、果蔬配套等各配送部门,总部在各乡镇设60个连锁门市,各物质配送单位属独立法人,在总部的统一管理下实行独立经营,总部与配送单位网络共建、利益共享,实行利润分成。总部与连锁门市按照连锁管理协议进行,实行承包经营,独立核算。建立管理章程,明确了责权利,以宣传到位,技物到位,监督管理到位,来确保服务质量;以统一品牌名称、统一形象设计、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质配送、统一销售价格、统一标识经营,确保农资质量,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以塑造我们植保站的金字招牌。”
曾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是富顺李桥镇农技员的王和斌,在2001年经过申请和考核,同妻子一起承包了该镇的植保科技服务部。他告诉记者,3年来,他们的生意不错,完成了各种的推广任务,保证全镇近4万亩耕地的种植安全,自然个人的效益也不赖,一年收入,大大超过过去。钟站长向记者介绍说,王和斌是个老农技员了,不善言辞,但他人品好,技术好,对镇上的农事了如指掌,他的收入是我们县农技员中数得着的,一个门市能不能在当地撑起来,这“人”的因素太重要了。
与丈夫相比,妻子简直就是话唠子:“我们家和斌技术好没得说,但总部对我们门市的支持也是很关键的。我们做生意的图的是赚钱,但也要心情舒畅。你看,县里每年定期对我们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的集中培训都是不收费的,所有的技术资料包括光碟等等信息资料全部都是无偿提供,门市部需要办的年检等一系列手续,都不用出一分钱而统一由县里办好了送过来,这一年就不知省了我们多少麻烦。做得好,年终还有奖励,比如技术宣传、推广好的,经营强、服务好的,讲诚信、守国法的等等都有奖励。这样,你只要付出努力了,就会有好的回报,当然,做得不好也会被淘汰,县里在社会上公布了两个监督电话,3年来我们都很卖劲,还没有人举报投诉我们哩。”
王和斌的门市年年都得到县站的奖励。富顺县的这一套措施激发了广大技术员的工作热情,目前富顺县的连锁经营占领了全县三分之一的市场。
官员:新技术及时送达田间,政府威信提升
对“乐至农技”农资连锁网络经营的首创做法,乐至县农业植保站副站长吴志明形象地称之为“桥梁”。确实,如今出现在四川各地的科技服务连锁网络经营就像一座桥梁,把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与广大农户连接了起来,并及时地把技术送达田间,使农业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吴志明讲话好用例子,他说,如果发现县域内有条锈病发生,按过去的做法到农民手里,最快也得7天时间,许多技术的落实往往成了“马后炮”,甚至有不负责的乡村干部把县里的疫情预告当成了耳边风,根本不告知农民而最终误了农时。现在好了,有这个连锁网络,疫情就是商情,总部一预报疫情,马上各部门就根据系统准备,制定防治预案,技术、物质、宣传跟上,药剂第三天就可以到达农民手中,喷洒到田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减少了中间环节,在降低推广成本的同时效率大大提高。农民是讲实用的,新技术只有真正能为其创造效益才会采纳,为此总部成立了12个科技攻关小组,承担着对每年引进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筛选、实验示范的重任,这样每个到我们连锁门市的农民,得到的技术、产品都是经过大田实验成功的,乐至县每年引进新技术50个以上、农药130多种、种子50多个、化肥15种、微肥10种,都是通过这一网络传递到每个农家手中,落到每一块田间地头,使科技成果真正快速地变成了生产力。
对于连锁网络成功运作给农业技术推广及病虫害的防治带来的好处,资阳市农业局杨晓为副局长操着抑扬顿挫的四川话激动地说:“2001年,我们四川省发生了大面积的条锈病,但只有乐至县农民没有受到损失,为什么?那就是,头年乐至县建起的这一套连锁服务系统发挥了大作用,使农户得以及时有效地根据专家提供的方案防治。”
如何使技术真正成为生产力,郑长敏感触最深:“我们这个农业大县1003平方公里,60多个乡镇,如果光靠植保站要把全县的病虫害及时预报、检测那是太难了,通过农资连锁网络建设,对掌握全县防治病虫害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通过这个网络得以顺畅地送抵农民手中,使农民乐于接受,通过网络的优质服务,使农民感受到我们是真正为他们服务的,拉近了干部与农民的距离。”今年春天农资价格上涨得厉害,在四周一片涨声中,富顺连锁部门为了真正体现为农服务的宗旨,所有当急农资一律不涨,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对此,农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认为关键时刻还是植保站靠得住,能为他们着想。而随后,望着郁郁葱葱的庄稼,许多农民都发自内心地说“还是植保站好”。郑局长欣慰地说:“现在好了,我们要推广什么技术,农民都很乐意接受。通过农资连锁网络这个渠道,我们在平抑农资价格的同时,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市场,并最终提升了我们政府干部的公信度。”
2003年夏天,四川省及时在全省总结推广乐至的经验。农业厅厅长滕彩元说,连锁网络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触动了农技推广体制进行改革,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与管理,明晰产权,明确职责,创新推广机制,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格局,建立起了良好的制衡机制,使个人的积极性与推广成果充分结合,按市场需求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服务意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技术真正成为生产力。据不完全统计,四川全省50多个试点县农技员收入平均增加4倍,农民平均亩增100元收入,新技术、新品种贡献率达60%以上。
如今“还是植保站搞的连锁网络好”成了四川许多农民的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