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从4月17—18日农业部在吉林省松原市召开的“行走式节水灌溉暨抗旱保春播现场会”上看到:以行走式施水播种机械化技术为重点的抗旱保苗措施,为解决我国北方春旱地区的春播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模式,非常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地加以大面积推广。
据吉林测算,利用行走式节水灌溉播种技术进行播种作业,一般亩施水量为1—4立方米,与人工刨埯坐水种相比,节水50%以上,比漫灌节水80%以上,省种1公斤,亩节水、节种、省工合计节支22元以上;增产幅度10%—30%,玉米每亩可增收40元,每亩合计可增收节支62元以上。
目前行走式节水机械灌溉播种技术的主要工艺是用拖拉机牵引载有水箱的拖车,后部牵引播种,同时进行施水、施肥作业,水箱上引出的水管与播种机施水装置相连,播种时可一次实现开沟、施水、施肥、播种、覆土等多项作业。如果土壤墒情不好,还可以结合苗期缺水,进行苗侧施水、施肥联合作业。这项技术不仅充分利用了农村保有量较大的拖拉机等动力,提高了现有动力机械的利用率,而且配套的播种机具结构简单,多功能,复式作业,造价低,能够适应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这项技术还体现了新的灌溉理念,即灌溉不是大水浇地,而是根据作物需水要求,适时定量地施水到种子周围和作物根部土壤中,从施水机理上避免或减少了多种形式水的浪费,实现了高效、节水、抗旱、保苗和增产目的。
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在讲话时强调,农业部门从现在起,必须树立用地养地的观念,在春播生产中,加大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和保水剂等旱作施肥、保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北方春旱严重地区要高度重视行走式节水灌溉播种技术,把其作为确保今年春播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积极引进示范,因地制宜地加速推广应用,全力保春播促生产。北方其它旱作地区,要围绕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提高农田基础地力,综合运用各种生物、工程、农艺、农机技术,加强旱作节水技术的组装与集成,因地制宜,积极进行普及推广。其中,西北内陆灌溉农业区要大力推广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同时提倡将保护性耕作等旱作技术移植到灌区,努力控制农业灌溉水的用量,为保证生态用水打下基础;黄土高原丘陵旱塬区要重视行走式节水补灌技术与集雨水窖设施的配套应用,解决4、5、6这三个月作物生长关键期的抗旱问题,同时推广蓄水保墒耕作技术和各种旱作技术,尽可能多地将7、8、9这三个月降雨季节的雨水积蓄起来,营建土壤水库,提高土地的抗旱能力;华北平原一年两作区要针对地下水沉降严重和地力消耗过度的问题,大力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培肥地力。
相关链接: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农业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全国干旱缺水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72%,亩均耕地水资源占有量14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不仅如此,我国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降雨过分集中,且时空分布不均,使得降雨与作物需水时间不同步,导致常年干旱和季节性干旱严重。目前,在我国18.5亿亩耕地中,旱地面积约有11亿亩。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旱情持续加重,年均受旱面积达4亿亩左右,旱灾造成的损失超过各种灾害总损失的60%,每年因旱灾造成的农作物损失约300亿斤以上。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春旱逐年加剧,往往导致播期推迟,个别地区甚至根本无法播种,特别是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吉林的白城、松原,内蒙的通辽、赤峰,辽宁的西部,河北的承德、张家口,山西的雁北,到陕北和甘肃定西等长城沿线区域,因长年不同程度的春旱,出苗率和保苗率都很低,严重的甚至造成绝苗绝产。
据了解,针对上述情况,农业部从1996年开始,组织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和有关省(区)农机管理局,开展了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与机具试验示范工作,先后研制了包括坐水(覆膜)播种机和苗期使用的卷管式喷灌机在内的10余种200多台机具,在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北方12个省(区)的19个县,进行了试验示范。1999年,农业部在中国农业大学组建了“行走式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并利用基本建设投资,加强科研设施建设,建立了吉林省乾安县、辽宁省阜新县、甘肃省定西县、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四个行走式节水灌溉示范基地,进行了节水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均取得了很好成效。特别是吉林省近三年来大力推广乾安模式,省政府拿出1350万元资金,补贴农民购置行走式抗旱播种机4.75万台,目前全省已推广行走式抗旱播种机近8万台,推广面积近10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