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农业农村部动态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

日期:2004-04-18 23:21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2004-2010年)》。规划提出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潜力的粮食大县和国有农场,着力加强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实施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标准粮田、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项目,促进优质粮食产业的发展。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从长远来看,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所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又日益明显。靠大量进口满足国内粮食需要,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必须立足于国内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确立长远目标,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形成粮食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提出了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长远目标,制定了支持粮食主产区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并明确了建设区域、建设内容、建设步骤。优粮工程的实施,将对我国粮食产业发展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多品种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优质专用粮食市场竞争能力、粮食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就目前情况看,这七方面能力都需要进一步保持和提高,但当务之急是保持和提高基本农田粮食产出能力、农业基础设施抗灾减灾能力、粮食发展科技支撑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规划设计了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和粮食加工转化五大类项目,通过这五类项目在粮食主产区的整体实施,最终实现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总体目标。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促进主产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主产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保持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规划在提出增加政府投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的同时,突出了高产和优质的目标,通过发展优质高产粮食品种,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的目的。规划将粮食加工与粮食生产结合起来,系统构建从生产到加工的粮食产业链,形成生产支撑加工、加工带动生产的良性循环,提高粮食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注重增强粮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高综合效益。《规划》的实施对项目区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是提高我国粮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长期以来,国内特别是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转化能力低,产业体系不健全,竞争能力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和加工增值,不能有效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粮食产业又面临粮食进口的巨大压力。尽快提高市场竞争力是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力支持和发展主产区粮食加工、储运和流通,做大做强主产区的粮食产业,可以显著提高粮食附加值和综合效益,进而增强我国粮食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