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在9月9日召开的2003′全国农业科技年“盐碱地水产养殖”现场会上看到:在河北省沧州地区,昔日成荒连片,无人问津的低洼盐碱地,如今,土地贫瘠人不再贫困,盐碱地里蹦出了“金娃娃”,虾鱼满塘为该地区142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惠介绍,2002年,该所在河北省沧州地区建立了1533亩不同水质类型的盐碱地水产养殖示范区,通过配套集成、中试、熟化,形成了适宜盐碱地乃至咸水水域大面积推广和产业化生产的、比较完善的、以盐碱水质改良调控为核心技术的水产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创建了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的多元化养殖模式,实现了海洋水生生物向内陆盐碱地水域移植的重大突破。为带动落后盐碱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开拓了一条致富之路。
盐碱地养殖示范区的验收结果表明:2002年1533亩示范区共收获南美白对虾等虾类200446公斤,平均体长9.50厘米,平均体重11.98克,平均每亩效益2004元,新增产值576万元。其中南美白对虾半精养面积308亩,平均亩产247公斤,粗放养1125亩,平均亩产110公斤;收获罗非鱼44145公斤,梭鱼12390公斤。2001~2002年沧州地区盐碱地水产养殖累计新增产值6563万元,新增利税2704万元。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王衍亮告诉记者,我国内陆有3533万公顷的低洼盐碱地和占国内湖泊总面积40%左右的天然咸水湖,发展盐碱地水产养殖业的潜力巨大。如能利用示范作用,带动5%的盐碱地发展水产养殖,即可开发上千万亩水面,若每亩水面的利润按800元计算,每年可新增产值80亿元以上。每万亩的养殖水面还可以解决800人就业。同时,通过挖池抬田,并以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的形式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可以改变盐碱土飞扬,侵蚀农田、缓解土地次生盐碱化程度,随着区域水面积的增多,空气湿度增加,生态环境必将得到改善,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渔、草协调发展。
据了解,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本着开放办院的原则,整合了我国盐碱地水产开发研究方面的科技力量,成立了盐碱地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在国内首次发起组建了沧州市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服务网络,为盐碱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并将通过“中心+示范区+养殖户”的模式,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盐碱地水产养殖业,从而提高我国盐碱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促进盐碱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2002年部分养殖户盐碱地水产养殖收益情况
地点 |
养殖户 |
养殖前人均 收入(元) |
养殖面积 (亩) |
产量 (公斤) |
养殖后人均 收入(元) |
亩净收入 (元) | ||
鱼 |
虾 |
鱼 |
虾 | |||||
海兴县 |
张会亭乡前寨村 郭瑞成 |
500 |
18 |
8 |
11300 |
2160 |
14152 |
2722 |
张会亭乡前寨村 郭瑞东 |
500 |
10 |
5 |
6475 |
1450 |
8920 |
2973 | |
黄骅市 |
黄骅市郑仁村 郑国峰 |
860 |
5 |
10 |
1600 |
1666 |
19984 |
3997 |
黄骅市郑仁村 贾启红 |
4300 |
10 |
10 |
4900 |
1715 |
28147.5 |
5630 | |
滕庄子乡前滕村 滕克清、李炳友 李明义 |
1800 |
|
70 |
|
20017 |
20906.7 |
2688 |
相关报道:
送科技到一线 农民兄弟得实惠
9月9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广大科技人员走出大院、走出实验室,带着水产科技资料与书籍来到河北省沧州市,与河北省水产局、河北省沧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2003′全国农业科技年“盐碱地水产养殖”现场会。现场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与河北省沧州市人民政府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并为盐碱地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沧州市盐碱地渔业技术服务网络揭了牌。农业部科教司、渔业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财政部科教文司及活动主办单位的领导、科技专家和沧州各地的农民群众150多人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活动。
这次举办的“盐碱地水产养殖”现场会是农业科技年的标志性活动之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组织相关科研人员把最新的科技成果、信息、产品送到了渔业生产第一线,举办了盐碱地水产养殖座谈会,帮助农(渔)民掌握和提高了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
今年以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认真贯彻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科技年活动的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工作主线,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院各单位发动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渔)村、深入农户、深入农(渔)业生产第一线,把组装配套的水产生态养殖技术、设施渔业技术、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优良水产品种和养殖技术、盐碱水域渔业开发技术等5大关键技术带到了“塘边船头”。并在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重点渔业地区举办以优良品种养殖、病害防治、健康养殖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班30多次,培训农(渔)民和水产工作者7000多人次。还通过“基地+农户”、“项目+农户”等方式重点抓了100户渔业科技示范户和困难户,开展了送信息、送技术、送优良苗种等工作,并在产品销售等方面搞好服务。使农(渔)民提高了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并自觉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给农(渔)民带去了实惠,为提高渔业生产和水产品的科技含量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