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从11月28—29日在京召开的农业部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获悉:科技部、中编办、财政部三部门已正式批复了农业部科研机构改革方案。农业部部属“三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院、中国热作科学院)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此次改革涉及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研究所29个、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的研究所22个、转为农业事业单位11个,进入大学4个。改革后,“三院”总计拟定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编制4427人,占“三院”在职职工总数的29.7%,占“三院”总编制数的 21.4%。同时,转企研究所要在2003年底前完成工商注册;非营利性研究所要在2004年底前完成组建工作,并通过验收评估。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到会并作了重要指示,他强调指出: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业科技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必须加快进步,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方式都必须创新。部属“三院”的体制改革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统筹设计,重点突破,积极稳妥,整体推进。改革必须稳步进行,任何改革都不能以牺牲稳定为代价。改革要使多数人受益,要从根本上使职工长远受益。检验部属科研单位这次改革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就是看能否取得一批重大的、突破性的、影响全局的科技成果,能否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否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通过此次分类改革,把部属科研单位真正建成农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农业先进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农业科技产业化的生力军。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全面部署了改革工作,他说,部属“三院”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国家队,肩负着带动科技兴农和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双重任务。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部属科研院所还存在结构布局不够合理、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运行机制不适应,没有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新阶段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的发展,降低了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难以完成国家赋予的职责任务。因此,必须转变观念,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深化改革以及增加有效投入两个方面入手,进行结构调整、分流人员和机制转变。
张宝文副部长指出,目前,推进农业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机遇难得,条件有利,基础扎实,一定要抓住机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类推进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部属科研机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一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关于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持续创新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与产业化,促进农业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目标,按照组建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转制为科技型企业、转为农业事业单位、进入大学四种类型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精简结构、分流人员、转变机制、提高创新能力。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要强化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加强高新技术、综合技术、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着重解决国家全局性、关键性、方向性、基础性的重大农业科技问题。转制为科技型企业要通过企业化运作,以资产为纽带,发挥技术研究与产业开发优势,逐步形成一批进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技术和产品有市场竞争力,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农业科技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转为农业事业单位要重新确定职能定位、服务领域和发展方向,按照企业化运行和管理,逐步实现经营管理的社会化。进入大学的研究所要与大学的人力和学科综合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院”院部要进一步精简职能机构和人员,简化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后勤服务部门逐步从原科研机构中剥离,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张宝文副部长最后强调,部属“三院”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事关科研单位生存与发展,一定要明确责任、加强领导,把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根据科技部等三部门批复的改革方案要求,按照国家关于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规定以及农业部下发的实施意见,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把改革政策落到实处。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引导职工积极参与改革,正确处理好民主和集中、多数人赞成与少数人反对的关系,使改革有足够的群众基础。要采取多种形式,妥善安置未聘、待岗人员,不能简单地推向社会,要坚持以单位内部转岗消化为主的原则予以安置。部机关各有关司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和工作方法,加强调研、指导和支持,为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各项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按时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农业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于永维出席了会议。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司长张景安、财政部教科文司副司长赵路出席会议并讲了话。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牛盾作了大会总结。农业部有关司局的领导,“三院”及所属科研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