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启升,男,1943年12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学家。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渔业生态学、海洋资源增殖与管理和远洋渔业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取得一系列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开拓我国大海洋生态系和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在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现为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计划(973计划)“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在35个国际和国家科学组织及学报刊物担任学术职务。获“全国农业科教优秀回国留学人员”、“中华农业科教奖”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7个国家及省部级个人荣誉称号。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论著160篇(册)。
赵法箴,男,1935年5月出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生物学家。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名誉所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海水养殖、对虾养殖与及实验生态研究。主持完成“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金奖,主持完成“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中国对虾养殖综合防病技术”研究,成果为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形成和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夏德全,男,1938年12月出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鱼类遗传育种专家。长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通过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结合,突破罗非鱼雄性化关键技术,目前在全国30余省市养殖并形成产业。克隆鱼类目的基因,构建了转基因团头鲂,为鱼类育种开辟了新途径。1991年被授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997年获首届中华农业科教奖。发表论文60多篇,培养研究生33名(其中博士生8名)。
贾晓平,1949年11月出生,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所首席科学家,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渔业生态环境专家。长期从事海洋渔业生态研究工作,以第1主持人先后获得14项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主编专著2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以第1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合著论文逾百篇。获农业部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广东省第五届丁颖科技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北太平洋科学组织海洋环境专业委员会、农业部科技委、 全国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技术审定委员会、全国水产技术推广专家咨询组等国内外学术团体担任10余项重要职务。
吴淑勤,女,1956年5月出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所长。鱼病学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鱼病及水生实验动物研究。获科研奖励5项,其中,农业部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发表论文50余篇。现主持863计划项目、“十五”国家攻关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多项,主持培育的剑尾鱼纯系已推进到第22代,可望成为我国第一代标准化水生实验动物。研制的7种鱼病防治药物获得省级新兽药生产批准文号,累计应用面积达200万亩以上。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称号,2002年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金显仕,男,1963年3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海洋生物资源专家。主要从事黄渤海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学方面以及北太平洋狭鳕资源和生物学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合作调查和研究工作。发表论文报告50余篇,其中国际会议、国际期刊及国内学报级论文30余篇(SCI论文2篇)。获第七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沈新强,男,1951年12月出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洋环境研究室主任。渔业生态环境专家。中国水产学会理事,中国湖沼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海洋渔业生态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现主持863计划项目、社会公益性研究项目多项。1997年被国家环境保护局评为全国环境监测网络先进个人。完成论文报告20多篇,其中,已在全国学报级刊物公开发表的论文12篇(均为第1作者),并参与《英汉渔业词典》中有关环境词目的编写。
杨健,男,1964年11月出生,博士,现工作单位为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生态环境专家。长期从事珍稀动物白鱀豚、长江江豚的保护生物学及行为生态学研究,鲸类动物微量元素环境毒理学和营养化学的研究。曾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它项目3项;是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1项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项目(A)的主要参加者及生态工作负责人之一。在国内外学术论著或期刊上发表论文25篇(包括4篇SCI刊源杂志论文)。
庄平,男,1960年8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鱼类养殖生物学专家。长期从事鱼类生态学和增养殖技术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通过国家科技部和农业部科研成果验收2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文章5篇)。参加国家“八五”至 “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水产项目的起草和论证以及“2000年—2015年我国中长期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编写,是水产部分的主要执笔人。在世界保护联盟(IUCN)鲟鱼专家组、鲟鱼养殖委员会主席,并在国际水生资源管理中心(ICLARM)、热带养殖和渔业专家网络等9个国际和国家科学组织及学术刊物担任学术职务。
王清印,男,1952年8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海洋生物与遗传育种专家。长期从事海水养殖动植物的遗传育种、繁殖和发育生物学、海洋生物技术等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已公布。发表论文报告90余篇,合著专著4部。获农业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青岛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水产大学兼职教授、国家“863”海洋生物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及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等多个学会的理事或专业委员会委员。
孙效文,男,1955年7月出生,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北方鱼类生物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生物技术专家。长期从事鱼类生物工程育种和鱼类分子遗传学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一等奖1项。 支持的“863”项目“快速生长鲤鱼基因工程育种”,选育出生长速度比正常鲤鱼快1倍的“超级鲤”。开展鱼类分子标记和基因组研究,建立了鲤鱼第一代遗传连锁图谱,鉴定出与抗寒有关的DNA分子标记。1997年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
陈松林,男,1960年10月出生,博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农业部海洋渔业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生物技术专家。主要从事鱼类繁殖及生长的内分泌调控、肽类激素分离及测定技术、鱼类配子冷冻保存、鱼类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鱼类胚胎干细胞及基因打靶等研究。共发表论文50余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家科委、科协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沙市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