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探秘北京最大鲟鱼“摇篮” 现代化养殖实现鲟鱼“四季繁育”

日期:2025-11-10 09:30 作者: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上,一尾体长超过一米的健硕鲟鱼标本很吸睛。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种业管理科科长徐睿介绍,鲟鱼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古老物种。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目前,鲟鱼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了鲟鱼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人工保种工作刻不容缓,这一重任落在了北京——目前全世界85%以上鲟鱼产能在中国,中国70%以上的鲟鱼苗种源自北京。为此,记者探访了北京最大的鲟鱼良种场。

  “巨无霸”种鱼重达400多斤

  从北京城区出发,驱车约2小时,进入密云区西田各庄镇,国家级和市级施氏鲟良种场——北京聚盛源养殖基地便坐落于此。

  刚踏进养殖车间,记者就撞见了一场特殊的“手术”——一米多长的雌性鲟鱼被放置在操作台上,在工人的按压辅助下,灰黑色的鱼卵从人工切口处如细泉涌出。短短五分钟,取卵、缝合一气呵成。

  人工授精后,鱼卵先被送入孵化区,一周左右,如蝌蚪般的小鱼苗便会破膜而出,此时每尾体重约在0.02克,然后鱼宝宝会经历“水花”期、“开口”培育期、转口期,之后通过分化养殖,进入全封闭循环水的养殖系统,最终作为苗种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令记者震撼的还有循环水养殖池内的“巨无霸”——体长近2.5米、重达400多斤的种鱼。“长成这么大要二三十年工夫!”养殖基地负责人张玉柱说,“这里现存6000余尾种鱼,保有量居全国前列,依托现代化养殖系统,鲟鱼已经住上了‘大别墅’,还有科学家为它们服务。保护好这些‘鱼妈妈’,才能让鲟鱼的‘香火’越传越旺。”

  本市形成全链条鲟鱼种业体系

  短短几十年,我国鲟鱼养殖产业从无到有,经过了五个阶段。1949年至1972年是起步摸索期;1972年至1991年,鲟鱼人工繁殖技术实现多次突破,商品鱼养殖产量明显提升;1991年至1999年,我国鲟鱼商品鱼养殖由北往南辐射,养殖技术也日益成熟;1999年至2010年进入鲟鱼的人工繁殖和规模化生产阶段;2010年至今,北京鲟鱼养殖进入“种业之都”建设时期,在鲟鱼种质资源保护、种质创制联合攻关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与此同时,北京市也在近年先后建成了6家鲟鱼良种场,其中两家达到国家级标准。这些良种场分布在密云、怀柔、房山等区,形成覆盖“保、育、繁、推、管”全链条的鲟鱼种业体系。

  目前,张玉柱所经营的国家级施氏鲟良种场鲟鱼苗种供应量约占全国市场的30%,是北京地区最大的鲟鱼“摇篮”,并依托现代养殖技术实现了“四季繁育”。

  “如今,北京全市鲟鱼亲本存量已经达万尾,成为全国鲟鱼种业的高地,也真正实现了‘北京智造,全国共享’。”徐睿告诉记者。

  科研团队解决养殖难题

  张玉柱2000年开始网箱养殖鲟鱼。2003年,密云水库取消网箱养鱼,他转战上游河道,建起了流水养殖池。2018年,水产养殖业全面退出密云水库上游,机缘巧合下,张玉柱盘活了海昌渔业的闲置厂房,虽然投入比过去高好几倍,但“看到标准化车间那一刻,我就知道继续养鲟鱼的机会来了”。

  行走在养殖基地内,随处可见的大型设备“科技范儿”满满。

  “科研团队会依托养殖基地解决很多养殖难题。”张玉柱说,“现在中国农业大学团队正在研发一款‘捕鱼机器人’,可以一气呵成完成超大规格种鱼的捕捞、称重和运输。”在养殖基地25年的发展历程中,张玉柱先后与北京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等开展合作。

  张玉柱说,不断地创新与探索使鲟鱼苗种不但实现了进口替代,还极大降低了渔民的养殖成本,使全国数千家渔场受益。(北京日报记者 张佳琪)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