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甘谷县:盘活撂荒地 打造致富田

日期:2021-04-29 09:05 作者:房惠玲 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村年轻劳动力务工人员增多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大量的土地被撂荒。  

  为了解决耕地撂荒问题,促进粮食稳产和农民增收,甘谷县安远镇先行先试对辖区内南北城集中连片撂荒地进了系统性治理,尝试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办法。

  撂荒地谁来种

  51岁的陈瑞霞是安远镇北城村的村民,她告诉记者,她家有3.5亩耕地,孩子们都在外打工,自己平时也在镇上打零工,地没人种,已经撂荒5年了。

  “看着自家地里长满了杂草,心里也是五味杂陈。这下好了,土地流转出去,不仅有租金,自己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一天下来有70元的收入,我已经很满足了!”陈瑞霞说。

  陈瑞霞所说的土地流转,是安远镇探索推出的解决撂荒地的新办法。

  安远镇北部山区的农民多年来以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传统农产品为主。此类粮食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投入大收益小,加上近年来农村劳动力价格、农业贷款成本上涨等因素综合影响,尽管农民在享受地力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但始终没有真正在种地上实现“养家糊口”。所以许多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土地慢慢被撂荒了。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长期被闲置撂荒肯定不行。但镇政府又不能强制让农民种地,所以撂荒土地由“谁”来种成了关键问题。“为了遏制耕地撂荒的现象,今年年初我们和农户进行了座谈交流,决定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大面积把撂荒地盘活,各家各户都非常赞同。”甘谷县安远镇副镇长王春阳说。

  王春阳介绍,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安远镇通过争取水毁农田修复项目,引进天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甘谷县乾农源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每亩1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率先对安远镇区内南北城集中连片撂荒地进行系统性治理,流转撂荒地3000亩,先行试点种植双垄沟穴播玉米,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谁来种的问题。

  现代化种植提效益

  按照耕地“非粮化”相关精神,安远镇在撂荒地流转区域,实施“两步走”的改良方案。第一年,以粮改饲为依托,提倡种植双垄沟穴播玉米,熟化土地,逐渐恢复土壤肥力;第二年,以稳定粮食产量为目的,采取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监控等手段,通过无人机喷洒作业、卫星监管作物生长等方式,稳步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种什么”的问题。

  “今年高处种的是玉米,低处是辣椒。种玉米不是做粮食而是做青储饲料,种辣椒不是为了产蔬菜,而是把它做成商品来运作。”甘谷县乾农源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理马虎能说,土地流转过来后,合作社采用机械化、现代化、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运作可以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目前雇了20多人干活。规模化运作后,种子、化肥的需求量大,相对价格也会低一些,销售的时候,农产品多,寻找的市场也会更大。耕作方法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这样既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也降低了人力成本,只有这种现代化种植模式才能提高传统农业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为了让该项目顺利实施,安远镇通过多方协调,为该区域申请了1300亩的水毁农田修复项目,基本改变了土地耕作条件差问题,打通了农路,基本形成了撂荒地能耕作的条件。

  复耕复种总动员

  据了解,今后,甘谷县安远镇将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鼓励农户将撂荒耕地流转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代为复耕复种。动员有能力的农户对自己承包的撂荒地进行复耕复种,如不不配合的,一律暂停发放耕地地力补贴,并将撂荒耕地收归村集体统一管理。

  同时,扩大撂荒地治理规模,对撂荒面积较大的河湾史川等东山区域,列入下一步治理的对象,采取南北城模式进行系统治理。鼓励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投资粮食生产,继续引进愿投身于农业的合作社开展本项工作。协调农业部门开展高标准农田及农田水毁修复项目,改变耕作条件,建设一个稳定的粮食产区。

  “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从人性化的角度考虑,单纯的务工可能对劳动的积极性会减少,可以采取多样的合作模式,比如土地合作社流转过来后,种什么、怎样运作、销售都由合作社负责,种地承包给老百姓,合作社把种植模式、技术交给老百姓,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再进行统一销售,最后达到合作共赢。”安远镇镇长王慧敏说,安远镇计划在2023年,形成散渡河以东南城、北城、蒋山、史川、河湾、王台等6村为主的2万亩粮食稳定生产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