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农闲时节“充电”忙

日期:2021-03-04 09:35 作者: 来源:青海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秋收冬藏,在春天来临之前,大地归于沉静,为新一年的再启程积蓄勃发的力量。

  土地上的劳作虽然暂时告一段落,可青海省广大农牧民并没有进入休息时间。农闲时节,他们开始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劳作”——在课堂上、在田间地头,接受培训,开阔眼界,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技能。

  “举办这样的培训班很实用,也非常有必要。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能够促增收帮致富。”接受完高素质农牧民培育相关培训之后,广大农牧民有着共同的心声。

  从2020年11月到2021年春节前后,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积极组织全省各地充分利用去冬今春农闲时节,开展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工作。培训以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牧民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效能为关键。截至目前,已完成培训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专业种养加能手、产业扶贫带头人及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等12721人,完成计划任务的85%,预计各项目县培育工作课堂教学及信息系统录入工作于3月底前全面完成。

  内容“实” 形式“活”

  农牧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培训?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从优化培育模式着手,突出实用性、针对性,本着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开展菜单式培训,提升教育培训质量。

  “对于农牧区来说,产业兴旺非常重要,所以对于农牧民进行培训,首先是围绕产业需求来开展的。我们的培训内容紧贴十大特色产业,重点开展牦牛、青稞等主要农畜产品生产以及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发展等培训。”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具体实施中,青海省各级农牧部门以促进农牧产业兴旺为目标任务,结合农牧民实际和产业需求,结合农牧业科技三级平台技术服务,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现课堂教学与田间地头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全过程跟踪培养。

  “这趟去了甘肃兰州、武威、张掖,在他们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电子商务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园、牧场进行实地观摩学习,收获不小!”参加完西宁市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培训班的总寨镇泉尔湾村村民汪占伟表示。

  今年1月,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120名来自全市18-55周岁、初中以上学历、具有农业行业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员参加了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培训班,以理论讲解和实地考察为主,学习了农村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及案例分析、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电商、绿色发展等课程。

  “此次重点安排在现场教学,就是想以生动的事例为指引,切实提升培训质量,培养出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牧民。”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淑英告诉记者。

  青海省实行省、州、县分工协作,分层次分类型培训的格局,省农广校主抓全省师资力量培训,省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省级提升培训试点工作,州(市)级重点组织实施农业经理人、青年农牧场主等示范培训,大通、湟中等5县区开展中职教育试点示范,其余县(市、区)按产业类型组建培训班,统筹开展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农牧民培训,推进产业扶贫带头人、专业种养加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培训计划。

  同时,结合实际强化培训课程的模块化设计,推动名师名课名教材促培训。将全省大中专院校有意愿参与农民培训的教师纳入全省师资库,各地按实际需求从师资库中聘请适合的教师承担相应培训任务。充分发挥当地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和“致富能手”的作用和优势,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现身说法,增强培训效果。还结合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重点任务,聘请省内专家学者编制6门精品课程,下发各地用于培训课堂教学使用,受到广大基层教师的欢迎。

  “近年,青海省各地围绕促进农牧产业兴旺为目标任务,坚持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实现由单纯的课堂教学向田间地头的实践性教学转变,结合农牧民培训实际和产业需求,结合农牧业科技三级平台技术服务,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深入推进农牧民教育培训工作。”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工作人员说。

  手段“新” 成效“显”

  针对高素质农牧民培育,青海省推出的培训内容“实”,并在形式上动脑筋,通过理论课程和田间课堂的配合开展,受到好评。在培训方法上,也积极创新信息化手段,为农牧民教育培训提供服务。

  积极应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连续3年聘请专家对全省信息员进行系统培训,通过理论讲座和实际操作,各项目县都有一名掌握信息系统录入的固定信息员开展工作,为全面开展信息系统录入及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同时,结合青海省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和农牧业科技平台建设项目,298名省级平台专家和5591名基层农技推广技术人员,通过微信、QQ、中国农技推广App等方式,全程做好农牧业生产线上线下指导服务。

  景阳镇小寺村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南部,属半浅山半脑山地区,海拔2500余米。李国超是村里的汉藏药材种植大户,在种植过程中,他经常会遇到病虫害等问题。每当遇到问题,他便通过电话、微信等和市上的农技推广人员进行联系,寻求解决办法,“通过电话、微信和专家们联系沟通很方便快捷,每次遇到问题,他们都会第一时间帮我出主意,现在我对农业技术的了解也比以前多了,明白了科学种田的重要性。”

  青海省还建立了“互联网+”高原特色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信息公开共享共读,让广大农牧民搭上信息化快车。并通过12316“三农”服务热线,开展线上线下农牧业信息服务,农牧民群众直接通过微信平台查询农牧业信息,通过热线向专家进行在线咨询。而专家团成员也会积极深入现场了解情况,进行诊断,及时解决农牧民生产实际问题。

  内容“实”、形式“活”、手段“新”,青海省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明显成效。

  2月1日,为期45天的羌韵绣艺技能培训班在湟源县大华镇巴汉村圆满结束。培训期间,老师为学员们讲授丹噶尔皮绣、盘绣、堆绣、河湟刺绣的方法,还带学员们到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地参观学习,在交流中切磋技艺,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绣娘贺玉秀表示:“45天的培训,老师们教会我们很多,鞋垫绣、皮绣都学会了。之前我们外出务工太远,有很多麻烦,现在不用出远门,呆在家里也能赚到钱咯!”

  在去冬今春的“充电”之旅中,来自湟中区拦隆口镇民族村的参训学员黄金英、黄金兰也表示,通过不断的培训,现在思路宽了、路子宽了、想法有了,自家成立的专业合作社规模也发展得越来越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