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多措并举确保粮食增产增收。抓实大小春栽播、扩大种植面积、做细田间管理等工作,2020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33.3万亩,粮食总产量123.9万吨,油料产量8.45万吨,超额完成省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16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5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引导优化水稻品种布局,全市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双低优质油菜种植面积分别达60.26万亩、47.72万亩,在峨眉山市九里镇建设省级“粮改饲”试点基地3000余亩,建设峨边脱毒马铃薯基地800亩,全市发展稻渔生态循环综合种养模式18万亩。抓好稻飞虱、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处置,大力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优化完善粮食补贴政策,新增粮食补贴向主产区、主产县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
二是全力以赴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按照“长短结合”工作思路,落实生猪生产各项扶持政策,市级财政单列500万元出栏补助资金,优化布局500万头生猪产能,65个生猪产业发展项目纳入2020年全市“挂图作战”项目计划,先后组织4批次生猪一体化项目集中开工,全年出栏生猪330万头。引进巨星、温氏、新希望等龙头企业及社会资本,签订近200亿元的投资协议,建成投运规模养殖场94个,新增产能140万头以上。加强对中小散养户的防疫服务,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引导中小养殖场(户)以村镇为单位构建封闭的自繁自养体系,组织改造复养适度规模以上空栏养殖场(户)2819家,新增产能60万头以上。全力抓好生猪养殖用地保障,涉及生猪养殖项目182个,保障项目用地总规模4100余亩。压实非洲猪瘟防控各级主体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推进非洲猪瘟无疫区和无疫小区(场)建设。严厉打击违法贩运生猪行为,连续挡获2起省外非法调运问题生猪案件,受到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充分肯定。加快生猪屠宰企业提档升级规范化建设,整合关停11家落后产能生猪屠宰企业,引导生猪屠宰加工向养殖集中区转移,推进“运猪”向“运肉”转变。
三是千方百计推进“8+3”产业发展。围绕“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建立市领导挂联产业机制,细化“8+3”推进方案,召开现场会,加快粮油、畜牧、茶叶、林竹等8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夯实3大先导性支撑产业。井研县入选国家级晚熟柑橘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夹江县荣获“2020中国茶业百强县”,沙湾区太平镇入选2020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实施川竹“五大工程”,制定《乐山市竹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9)》,改造提升林竹产业带16万亩,创建省级现代竹产业园区1个、翠竹长廊(竹林大道)3条、竹林小镇1个,新认定省现代林业示范县1个、重点县2个,预计实现竹业综合产值90亿元以上。推广中药材生态种植,鼓励支持经营主体申请“川产道地”药材备案。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新增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00家。健全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井研县创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试点县。深入实施品牌建设“五大工程”,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287个。建立“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43项,“青衣江茶手工制作技艺”保护和传承项目完成投资209.27万元。实施“引机入川”计划,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到57%。争取上级资金1650万元,加快推进28个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烘干物流设施项目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现代农业园区现场推进会议精神,全面推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园长制”。2020年争取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项目3个,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1个,创建县级现代农业园区22个。开展全市第九批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工作,新增(递补)28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四是扎扎实实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严守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乐山市县(市、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全市实有耕地保有量为435.75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98.86万亩。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完成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0.24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多渠道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实现2020年高标准农田每亩达到3000元补助标准,截至11月底,全市已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14万亩,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先划定高标准农田面积12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7万亩。开展2011-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清查工作,全面启动全市“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加快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和水治理制度体系建设,争取项目资金4487万元,积极推动沫江堰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改善和恢复灌面0.946万亩,实施7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82座小型水库维修养护工程。
五是积极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农民增收工作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负责制,制定推进方案,召开专题会,全面统筹抓好复工复产、农民工转移就业等工作,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时期,扎实做好春耕保障、服务、组织工作,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切实做到了疫情不误农时,紧扣春茶收售“不压质、不伤农”,出台“春茶三条”“金融七条”等支持政策,为茶叶企业、专合社发放专项贷款14.44亿元,解决2万余名返乡滞留农民工就地就近务工,带动全市15.85万茶农人均收入4200元,春茶生产的“乐山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24元,全省排位第6位,增速8.3%,预计全年增速9%左右。制定《劳务品牌培训和返乡创业培训工作计划》等方案,扎实开展“春风行动”,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3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73.6%。全市建成创业园区18个,入驻企业194户,实现产值4.4亿元,吸纳带动就业4489人。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排查整顿,追回农民工工资130余万元。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