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庆12月15日电 自从今年3月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农机社会化服务队成立以来,曾因病致贫的魏庆林,身份从过去的农民变成了拿月薪的产业工人。
2018年,大盛镇青龙村联合全村517户村民(含6户贫困户)成立了柑橘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大规模集中发展晚熟柑橘,魏庆林成为了村联合社的“股东”之一,生活有了起色,一年能增收上万元。
今年以来,渝北区就业和人才中心持续优化政策供给、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劳动者就业,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实现了以“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硬核”举措精准发力 稳企稳岗稳就业
3月19日下午,一场特殊的专场招聘会在渝北区人力资源市场举行。当天,渝北区人力社保局联合重庆长安汽车公司渝北工厂举办定制用工现场招聘会,共提供包括总装车间汽车装配工、涂装车间打磨擦净工、焊接车间汽车焊装工等4个工种200个岗位。
“按照‘一企一策’的工作要求,针对规模以上以及智能终端等重点企业,我们开展了定制用工服务,招聘服务还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渝北区就业和人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针对疫情期间农村贫困劳动力无法外出务工的情况,渝北区一方面建立返乡农民工和贫困劳动力“点对点”用工对接平台,收集最新扶贫政策及岗位信息汇编了7期《就业信息小报》,直接送到贫困户家中,并组织47场次包车保障劳动力返岗复工;另一方面,开发150个临时性防疫公益性岗位,用于过渡安置受疫情影响失业或暂未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惠及贫困劳动力56人。为帮助跨区域务工的贫困劳动力解除后顾之忧,渝北区率先实行“免申即享”,向全区跨区域务工贫困劳动力100%兑现交通补贴。
同时,着力减轻企业负担,促进稳企稳岗稳就业。1-10月兑现595家中小企业疫期稳岗返还资金1亿元,惠及员工5万人;简化手续,主动上门办理,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帮助1990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吸纳区外市外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社保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以工代训补贴,累计发放4900万元就业补助资金和职业能力提升行动专项资金,以大力支持就业创业及培训。
扶贫车间在家前 打工不必去远方
12月2日,茨竹镇方家沟村贫困户唐锦英早早地出了门,步行十多分钟后,便来到了村里的一间厂房内,和其他工友一起在面条生产线上忙碌地工作。
唐锦英工作的车间正是渝北区创办的首家扶贫车间。渝北区就业和人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开展就业扶贫工作中,发现农村有部分贫困户虽有技术和劳动能力,但因家中有老人、病人、儿童需要照顾,或受年龄、身体状况限制等原因不能外出打工。基于以上情况,渝北区就业和人才中心在茨竹镇方家沟试点建立就业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实现就近务工的同时,也方便照顾家庭。
就业扶贫对于促进贫困户再生“造血”、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十分重要。在推进过程中,渝北区就业和人才中心统筹推进就业扶贫专项行动,完善区、镇、村三级就业监测网络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就业信息精准;深入开展“老乡就在家乡”就业帮扶活动,综合运用送工送岗、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扶贫车间带动等措施促进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1051名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搭建返岗复工用工对接服务平台,通过邮寄渝北就业信息、组织院坝招聘活动,深入开展贫困劳动力送岗到家行动,促进212人就业;高度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一对一”提供精准就业帮扶,推进就业扶贫政策落细落地;通过点对点“送岗位”、赶场“送政策”、大数据比对免申请上门办理等措施,持续提升政策知晓率和享受率,实现就业扶贫政策覆盖率100%。
志智双扶“授之以渔” 稳步实现高质量脱贫
7月30日下午,一场农村实用技能特色培训在大盛镇青龙村的“双十万工程”柑橘园举行。当天,农技人员为当地的20多名村民,现场讲解果树的夏季管护知识。
今年以来,渝北区就业和人才中心把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就业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坚持“扶智”与“扶技”并行,按照群众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确保做到培训政策不落空、不走样,不断提升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进而通过技能培训实现高质量脱贫,增强贫困劳动力的“造血功能”。
在推进过程中,渝北区建立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和需求收集机制,动态摸清贫困劳动力培训意愿,推荐贫困劳动力运用“网上培训报名系统”,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累计开展职业资格、专项能力、特色工种等贫困劳动力培训219人次。
疫情期间,坚持线上理论培训与线下实操实训相结合,开展电工、面点师等职业资格类培训58人次,开展“重庆小面”、月嫂等专项实用技能培训43人次。适应市场需求,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新职业工种培训10人次。同时,结合“双十万工程”,深入推进技能扶贫下乡行动,创新开设“经果林栽培与营销”“智慧农家乐”等特色工种,在大湾、茨竹、大盛等地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08人次,实现“就在当地、稳在基地”。(刘政宁、欧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