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农险能否织密“防护网”

日期:2020-07-13 08:47 作者:何珂 来源:安徽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速救灾、快赔付 让受灾农户吃下“定心丸”

  搭建大棚、培育幼苗,盼着火龙果早日上市,哪知强降雨,给种植按下了“暂停键”。

  “大棚出现了钢架倒塌、棚膜破损的情况,刚挂的果实也跌落损坏不少。”安庆市旭海生态农业公司副总经理孟佳彤说。据了解,该公司是一家大棚火龙果种植企业,种植面积300亩。6月底,记者采访时,工作人员正忙着给受伤的枝干上药,“这场风雨太厉害了,棚子受损、果子也落了很多”。

  所幸,该公司投了保险。接到报案后,国元保险安庆市宜城支公司第一时间安排人员进行现场查勘,确认此次灾害事故属保险责任,现场赔付8.84万元。

  入梅以来,安徽省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截至7月7日12时,全省累计受灾人口123.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4.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2.4千公顷,因灾倒塌损坏房屋2064间,直接经济损失14.7亿元。面对灾情,安徽省各保险机构迅速展开抢险救灾和理赔工作,实现速救灾、快赔付。

  “我们村在全镇地势最低的地方,强降雨导致村里内涝严重。我流转的600多亩稻田,都被淹了,大部分稻田都需要重新补插和翻耕。”7月3日,桐城市孔城镇范圩村种植大户汪成胜告诉记者,发生灾情之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来到现场查勘灾情,表示待内涝消退后再及时复勘,加快理赔支付进度,帮助恢复生产,“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话,让我们吃上‘定心丸’,等赔付款到手,我们也能更快地在灾后重拾信心,恢复生产”。

  国元保险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连续暴雨天气影响,黄山、芜湖、马鞍山、六安、安庆、巢湖等地区乡镇出现内涝现象,我们立即启动防汛应急预案,成立查勘小组,并与相关政府部门一起,快速查勘,安抚受灾农户情绪,现场指导防灾减损;同时,开通理赔绿色通道,快速理赔,对于能定损的,第一时间赔付,对于一时不能定损的,约定二次查勘时间,确定最终损失面积。

  多家保险公司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严阵以待,采取各项防范措施,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抗灾救灾工作,支持广大农户恢复农业生产,确保不“因灾致贫、因灾返贫”。

  多创新、优服务 多方位护航“三农”发展

  7月初,在铜陵市部分的农田上空,常常能见到无人机的身影。

  “以前农险定损全靠腿走,遇地块内涝严重时,人根本进不去。今年强降雨导致的内涝,让查勘工作难度增大,所以我们采用了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辅助查勘等高科技手段。”国元保险铜陵中心支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遥感技术可提取承保标的植被指数,有效的反映承保标的生长状态。通过对植被指数的分析,对承保标的受灾程度进行分级,形成植被生长和受损情况的光谱地图,以辅助农业保险的验标、查勘、定损。

  针对灾情重、范围广、查勘工作量大的实际,为了高质量快速做好定损理赔工作,安徽省各保险公司不断加强新技术的使用。“科技创新是农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工作人员暂时无法到达的受灾地区,我们采用无人机查勘、GPS卫星地图定位等方式进行查勘和损失面积认定。”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安徽省分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深贫保”产品,500元以内的理赔额度由村协保员自行查勘定损,通过“人保扶贫App”线上实时传输,最大限度缩短查勘定损、材料审核时间。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农险的政策效应迅速放大,在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福利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不仅补偿着农民损失,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还能助力脱贫攻坚,以保险带动产业扶贫,防止因病返贫,避免大灾陷贫。

  “受暴雨影响,裕安区西河口乡、青山乡和石板冲乡455户贫困户受灾,6月29日,接到报灾电话后,我们6小时内就赶到现场,勘查之后,核算理赔金额46.5万元,并于当日支付到位。”中国人保财险六安市分公司查勘人员梁建告诉记者,之所以理赔迅速,与产品创新有关,“我们创新的保险产品‘深贫保’,充分发挥村乡协保员作用,以现场勘查为准,贫困户一个签字、村委一个简要证明和2到3张受灾照片即可理赔,无需额外任何手续”。

  据了解,“深贫保”主要保障贫困户种植作物和养殖对象因自然灾害、病害、意外事故和销售时价格下跌造成的收入损失,保险公司给予约定的经济补偿,保险费确定为137元/户/年。该险种既弥补了贫困户受灾造成的经济收入减少,也为其重新投入生产提供了保障,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增强了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吸引了更多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我们还加强服务,为避免农户不知道报案热线和不知道保单号,客服忙等原因导致报案延时,公司协同乡镇村对受灾乡镇案件进行统一登记报案处理,避免贫困户在报案过程中,出现漏报、或不知如何报案的情况出现。”梁建说。

  齐发力、补短板 农险还需“提质增效”

  这两天,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官塘村龙虾养殖大户汪瑞胜正忙着补虾苗,“前几天大雨,我家的龙虾跑掉不少,损失超过20亩,还好保险公司很快就赔付了1万元,我又有资金补苗了”。

  像汪瑞胜这样的农户,有多少灾后恢复生产时有保险来帮衬呢?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全省累计承保农作物5256.82万亩,承保牲畜3673.67万头,投保农户507.48万户次,农业保险赔款成为农户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生活的重要资金来源。

  农业保险在服务“三农”和精准扶贫、提高农业防灾减灾、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种田大户有能力在灾后重拾信心,恢复生产;小农户也不会因为减产、绝产彻底撂荒,外出打工;蛋鸡保险、生猪保险等,对稳定农副产品生产、保证供应、稳定物价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一家一户而言,农险是雪中送炭,对于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运行而言,农险是“保障网”“稳压器”。

  不过,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农业保险还需要“提质增效”。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产品开发要加快,目前农险品种与农产品种类数相比仍显不足,应重点扩大小品种农作物保障覆盖面;另一方面,保障程度也要进一步提升。为进一步深化农业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银保监会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条件的通知》,明确农业保险坚持适度竞争原则;鼓励保险机构在西部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和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相对较少地区经营农业保险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机构布局,完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络。《通知》作为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将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条件管理机制,优化农业保险机构布局,规范农业保险市场秩序,有利于促进农业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在走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农险上台阶,还需政府部门、保险企业等多方协同发力。政府部门应完善财政补贴制度、建立巨灾分散机制,提升农险参保对象风险保障意识,激发保险机构积极性,加快农业保险扩面、增质、提标;对保险企业而言,则应加快创新步伐,开发出更加贴近农户需求、多元化的农业保险产品,不断优化理赔程序,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