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沙坪坝区三河村:环境变风景 风景变产业

日期:2020-07-09 14:09 作者:罗成友 来源:重庆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我家烂垮垮、没人住的房子,现在变得值钱起来,还成为艺术村的一部分。”近日,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村民赖家友笑着说,村里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把环境变成风景,山上建起了艺术村。

  前不久,成都的一位民间艺术家与他签下租房合同,利用他家闲置的那幢房,搞非遗艺术旅游。

  而隔他家不远的罗国华也将闲置的房子租给一位民间艺术家,搞起一家“蓝染房”,以生态扎染为特色接待游客体验。

  “我们规划、利用村民闲置农房,建艺术村,搞文旅融合、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产业。”丰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范均说,因为山下就是重庆大学城,艺术村一经推出就很有市场,目前确定将有市内外20多位艺术家入驻,其中包括台湾的8位艺术家。

  “整”出美丽风景

  三河村是沙坪坝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的示范村,而人居环境整治则是示范中的一项重要行动。

  整治过程中,三河村将整治与产业发展相融合,通过精心的规划,把过去脏乱差的环境,整治成散发着浓厚乡愁的风景。

  范均说,三河村虽然在山上,但由于就在大学城旁边,有相当部分村民因外出务工或做生意,已在山下的城区内有了住房,山上原有的房屋和土地闲置了起来。街道和村里引导村民,在环境整治中,一方面保持农房外观的乡愁味;另一方面,改水改厕,垃圾分类处置,院坝及房前屋后保持整洁,进行绿化美化。

  目前,三河已按照“户集、村收、镇街转运、区域处理”模式,建立起生活垃圾治理、作业、收运体系;村里新建两座垃圾收集库,使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建起两座废旧物资回收站和配套垃圾分类设施,实现生活垃圾分类示范。

  围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村里将进村的所有公路进行了油化,目前还在建设3.2公里的环山公路;在公路两边和公共区域,进行了总共6万平方米的绿化和美化,在路旁和大的院落安装了90盏太阳能路灯;在村里建两座旅游公厕。

  美丽风景延伸出乡村产业

  人居环境整治“整”出的风景,如今已开始延伸出以旅游为主的乡村产业。

  “美丽的风景,让我家这幢房屋成了全家重要的增收门路。”三河村九组的赖家伟说,去年,他家接待游客超过两万人。

  赖家伟家是一幢修建已久的三层楼房。结合人居环境整治,他将房屋改造成卫生设施配套、能一次接待20余人住宿、上百人餐饮的“随缘农庄”,利用房前的山坪塘养起生态鱼,搞起了休闲、垂钓、餐饮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三河村八组的竹林院落有30余户村民。经过环境整治,院落变成了整洁干净、花香满院、路灯亮堂的乡愁小景区;村民废弃的猪圈,变成了吸引大学城里的学子来读书、喝茶的“猪圈书屋”;农民闲置的房屋,变成了游客闲聊、休憩的茶舍。

  其中,竹林院落村民王志勇一幢200余平方米的二层楼房,原本年久失修,经过环境整治后,渝中区一位投资者看准了商机,将闲置房屋租去,办起一家“三河茶舍”。茶舍业主刘燕说,如今,他不仅将旁边的土地流转过来,建起一座草莓园,还租了一个6亩大的堰塘,养殖生态鱼,供游客垂钓。

  “这风景换来的乡村旅游产业,效益还真不错。”刘燕说,目前,每个月都要接待五六千名前来喝茶、垂钓、采摘的游客,去年的经营收入超过了300万元。

  激活村里闲置资源

  范均说,村里的风景,已开始激活闲置的土地资源,像刘燕这样的城市投资者被吸引到村里,流转农民的土地,同时租用农民闲置的房屋,搞农旅、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产业。

  目前,台湾一位农业投资者在村里建起了萤火虫观赏区,占地350亩的;主城的投资者建起了“楠之林雪”“渡兰居”等农旅融合项目;而投资500万元的知青茶园、投资1500万元的四季果园项目,也已经落地。

  “风景换来的乡村旅游产业,正在三河村形成雏形。”范均说,去年,三河村接待的游客总数已超过10万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