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在将乐,有一位27年坚守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岗位的工作者,他就是将乐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廖荣周。
一份匠心,坚守山区1968年,廖荣周出生在将乐县一个山村农家。1992年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他本可接受来自大都市抛来的“橄榄枝”,可是他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工作,也就是这个决定让他坚守山区农业岗位27年。
回到家乡工作,廖荣周每天骑自行车、坐公交,穿梭奔忙于田间地头。白天下地观察,晚上查阅各类资料,潜心钻研,常常熬至深夜,吃在地头,住在村里。
由于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抓调研,搞培训,廖荣周面对家人的抱怨和孩子的期盼,也曾经数次想到过放弃。
“我已深深热爱上了山区这块洒满科技阳光的土地,脚步已根本停不下来。”每次想到自己出生于农家,廖荣周常说,因为了解科技对于农业的重要性,有一股使命感支撑着他要继续坚守下去。
用实际行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就这样,廖荣周带着一份匠心,坚持带着科技成果走入山野乡间,指导种业发展。
一门农技,授给帮扶对象作为一名育种专家,廖荣周从2017年开始担任省级科技特派员,与福建省福瑞华安科技种业有限公司“结对”,通过科技特派员项目的实施,帮助企业做好科研、生产、实验、示范、推广等相关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育种企业一般育种周期比较长,我到企业调研后发现,他们这个水稻新品种选育的制种技术还没有很完善,需要进一步提升,所以就想先帮着他们把这一块一起做起来。”廖荣周说。
工作初期,农户们并不适应“你叫干啥就做啥”的要求,依然按照老习惯、老方法,想打药就打药、想下肥就下肥。这种不科学的做法会影响水稻的长势及产量,这可愁坏了廖荣周。面对这种情况,廖荣周一方面深入基地,向农民推广种植的新技术和新知识,指导农民施肥耕种;另一方面,自己下到田里做示范。每天第一个到田里,最后一个离开,他一直在示范田里进行产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为了做好制种花期拨查、病虫害防治、去杂指导工作,有时一天要跑几个乡镇。两年来,所服务的公司在将乐县光明乡、万安镇、南口镇、万全乡累计制种面积3000亩,为制种农户增收300万元,提高了制种农户的技术水平和素质。
作为科技特派员,县里各乡镇有发展制种产业的农户,廖荣周还会上门指导。在他看来,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还只是基础,要想让企业和农户增产增收,还得开展农技培训、成果转化、技术示范等科技帮扶活动。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协助企业审定水稻新品种5个,为制种农户提供技术培训4期约120人次,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和贫困户种植效益,降低种植成本。
一份深情,留给希望田野寒来暑往,与水稻的相守和耕耘,廖荣周早已把个人价值揉进田间地头。
水稻新品种选育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作,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是常有的事,有时为了准确地观察和记载,抽穗扬花期骄阳似火,他天天都要顶着烈日,到田里一干就是半天。
今年入夏以来,干旱少雨,这可愁坏了廖荣周,“我天天都要到试验田看看制种情况,安排浇了水后,长势好多了。”在将乐县古镛镇桃村的水稻制种试验田里,廖荣周指着眼前一片稻田开始滔滔不绝。
进入金秋时节,水稻种植就到了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对于廖荣周来说,同样也是他最忙碌的时候,每天走村串户下农田是他干得最多的事。家人说,他一天换下的衣服至少要3套,一年有360天奔波于田间。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可是他从不觉得累。
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把成果转化在基地上,让微笑留在农户脸上……廖荣周打趣地说,学习农学的他注定要将青春留在农村,能用一技之长让老乡摆脱贫困、增收致富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带着这份愿景,廖荣周走访调研,为家乡的种业发展“把脉问诊”。
多年来,他用智慧在家乡播下了科技的种子,用坚持不懈的毅力带领群众走上科技发展之路。在这期间,他先后被评为市农业系统“先进个人”,县“优秀共产党员”,获评“高级农艺师”等荣誉称号。长期以来,他在CN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2篇。面对荣誉,他说农村工作任重而道远,他将立足本行,继续站在最需要自己的前沿阵地努力工作。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7年春华秋实,廖荣周就这样依托专业优势,扎根基层默默地奉献着。他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无私情怀和坚定的信念,用实际行动在美丽的田野绽放芳华。他说自己就如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家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