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八棱瓜特色种植助推乡村振兴

日期:2019-08-28 15:35 作者:汤世亮 通讯员陈佳琼 廖茜琳 来源:桂林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临桂区临桂镇灵山村原本就有着种植八棱瓜的传统,但之前由于村民田地过于分散,无法进行规模种植,导致这一特色产业没有起色,一大半村民外出打工为生,灵山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随着全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灵山村的村民在驻村工作队员的指引下,开始重拾八棱瓜种植的“旧业”,并通过成立八棱瓜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解决了村里土地过于分散的问题。如今,在合作社的推动下,灵山村的八棱瓜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八棱瓜特色产业成了该村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引擎。

  8月中旬,烈日烘烤着大地。临桂区临桂镇灵山村委冻头村的田间地头却是绿意盎然,在搭满支架的八棱瓜地里,显得特别凉爽。

  “你们来得不是时候,今天上午我刚卖了400多斤(八棱瓜),剩下的还没有长大。”在一块挂满八棱瓜的地里,冻头村村民秦荣孙正在给还没长大的八棱瓜吊袋。“这样可以让瓜长得更直,卖相更好。”秦荣孙笑着说。今年快50岁的秦荣孙已种瓜多年。据他介绍,他们村子一直都有种八棱瓜的历史,由于环境和土质较好,灵山村种植的八棱瓜质量和品相、口感都很好,在桂林本地蔬菜市场小有名气。

  农村实行土地责任承包制以后,灵山村的村民便不再种植水稻,改种八棱瓜,供应桂林市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村里种八棱瓜的人多了起来,价格也还不错,一斤能卖三四毛钱。”秦荣孙回忆说,那时候他也想跟着种八棱瓜,但由于家中的田地过于分散而作罢,只能外出打工。“我们冻头村农田比较多,人均每户都有10多亩,但就是太分散,不利于开展规模种植,管理成本太大。”秦荣孙告诉记者,他家有12亩农田,但却被分成了十五六块,大的有两三亩,小的却不到5分。“我从东边的田到西边的地来回都要个把小时。”秦荣孙说。

  “土地分散极大地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王付友,灵山村委八棱瓜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发起人之一。据他介绍,由于土地分散不利于规模种植,同时还提高了管理成本,灵山村的八棱瓜种植虽然起步早,但市场没有打开,一直没有火起来。到21世纪初,村里原来种植八棱瓜的农户也纷纷抛荒外出务工,灵山土地闲置情况日发严重。冻头村是灵山村委土地最多的自然村,全村水田旱地500多亩,闲置土地超过了65%。

  “乡村要振兴,农村经济要快速发展,只有发展产业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灵山村产业发展最大的阻碍就是土地零散的问题,无法连片规模使用。”灵山村驻村干部刘锋和朱健鹏对于该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他们告诉记者,随着越来越多像秦荣孙这样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村里重操旧业,种植户希望打破原来土地分散局面的愿望越来越强,村里的一些八棱瓜种植大户便希望成立八棱瓜专业种植合作社,不愿意种瓜的村民就以土地入股。2018年7月,灵山村委成立灵山村民合作社,发展当地特色农业八棱瓜。据统计,至今全村90%的农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入股合作协议。

  “截至目前,灵山村委八棱瓜种植面积已有60多亩,按照目前3块多钱一斤的市场价,年亩产值可以达到12000元以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合作社的成立和土地的流转,明年我们计划扩种至300亩。”刘锋说,“只有形成规模效应,才能解决过去种植成本高收益低的问题。”据他介绍,灵山村的土质、水质、空气条件等适合八棱瓜的种植,所产的八棱瓜口感好,在销售时往往比普通的八棱瓜每斤贵0.3元左右。如今灵山村的八棱瓜由村民自己培育种苗,质量可控,基因稳定,不受外界转基因等种子影响,保证消费者对原生态产品的需求,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广大消费者及经销商的认可,未来销路呈现良好趋势。“如今村里的八棱瓜产业越做越好,比外出打工强多了。”秦荣孙6年前回到老家种植八棱瓜,他跟妻子两人打理5亩八棱瓜,一年下来收入6万多元。

  随着灵山八棱瓜产业规模日益扩大,市场销路问题又成了种植户和驻村工作队员关心的问题。“我们接下来要申请注册一个地理商标,树立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建立冷库,尝试网络销售,打开更广的市场。”刘锋说。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