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了干不来大事,每天早上在村寨走走,见路边有白色垃圾就捡一下,这是我们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土地坳镇木坪村70多岁的老党员安永喜说到。
2016年,沿河组织部根据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统一安排部署负责帮扶木坪村。该村党支部于是抢抓机遇,主动谋划,主动作为,争取资金发展产业,硬化通村通组路,修建村活动室和解决人畜饮水难题等。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升,谱写了脱贫攻坚工作新篇章。
木坪村是二类贫困村,有280户13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38户683人,目前没有出列的还有9户34人,整村已于2018年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52%下降到现在的2.5%。该村有党员15人,预备党员2人,积极分子2人,后备干部2人。
抓政策学习提村民素质
木坪村党支部为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每月组织党员集中开会学习,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宣传如何开展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等,让党员时刻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争做乡村治理和推行乡风文明的卫生员、监督员。与此同时,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定期到组到户收集群众的所需所盼,在每周召开的支委会上,围绕重点明确本周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驻村第一书记付植介绍,2016年以前,该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全镇各村相比排名一直靠后。县委组织部帮扶该村后,在驻村干部们的指导下,村党支部牵头每月上一次党课,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党章》、十九大报告等内容,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觉悟,武装党员干部头脑,让农村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
党员、群众思想觉悟高了,该村在制定三年规划时提出“一年一个样,两年大变样,三年打个翻身仗”的目标。如今三年过去了,该村从过去的后进村变成了全镇示范村,今年被市委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
筑基层堡垒促乡风文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定文化自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木坪村党支部近年来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抓党建、促乡风”的原则,进一步强基固本,引领乡风文明,围绕“抓好党建,推动全面发展,服务精准扶贫”的思路,着力于思想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
木坪村在乡村治理中,采取脱贫攻坚尖刀班成员、村干部等入户宣传环境卫生的重要性,让群众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打扫房前屋后和家庭卫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同时,该村还聘请3名保洁员,负责定期对村寨内主道路进行清扫。村党支部定期组织党员参与清理村内的白色垃圾,并引导群众不乱扔垃圾,确保村内干净、整洁。
为了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见成效,该村党支部充分利用群众办红白喜事人员集中之机,讲述尊老爱幼的家风故事,宣传不乱办酒席,不建豪华墓等政策,养成勤俭节约的好风尚。2018年以来,该村没有出现过乱办酒席现象。
村民熊云安家,以前房前屋后和家里物品都杂乱无章,通过驻村干部、村干部和党员上门做思想工作,并动手帮助他家打扫卫生,引导他爱环境、讲卫生,如今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家里环境干净、整洁。“以前一天干活累了,哪里想到打扫卫生啊。如今在干部们的引导下,我也爱干净起来了。”熊云安说。
近年来,该村在党支部的引领下,在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及知名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乡风文明之花竞相绽放,群众幸福指数逐年提高。
重示范带动促产业升级
产业发展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2013年,木坪村党支部委派支部书记刘洪斌与上级考察团到湖南沅陵县考察学习。他在湖南大街村基地茶园考察时,感叹人家的茶园发展特别好,并针对一些技术问题向对方请教。那时他就想,湖南这些地方能够发展茶叶,我们家乡同样能发展啊!从那时起,一个发展茶产业的念头便在他心中萦绕。
考察回来后,该村党支部便召集村两委干部、党员和群众代表开会,刘洪斌在会上谈考察的感受和体会,并大胆地提出在村里发展茶产业的想法。当时有的党员信心十足,表示支持发展,有的则担心失败,怕承担责任,最终没有形成一致意见而搁浅。
据悉,20世纪90年代,木坪村境内有个年产上百吨的煤矿,村里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基本都在煤矿打工,每年户均收入上万元。那时大多数群众的生活都过得有滋有味。但村庄周边环境破坏比较严重,晴天常常是灰尘笼罩着整个村庄,雨天村庄里到处是黑色污泥,出行很不方便。
2011年,根据国家政策该村境内煤矿停产关闭,致使村民收入减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村党支部成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组织村民发展绿色经济作物烤烟。但烤烟产业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村民个体种植已无法适应烤烟市场需求。外出打工便成为该村群众收入的主要途径,村里的土地因此出现大量撂荒现象。
为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发展产业帮助群众增收势在必行。2015年,在党支部的组织和号召下,由村里党员牵头在自家的土地里种植了165亩茶叶。“那时茶叶倒是种下了,但规模小怕后来大家没有收益,只好继续动员群众种,最终发展到了1000多亩。”刘洪斌说。2016年该村成立了沿河木坪村木华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如今,该村茶产业采取“村社合一”的模式发展,已步入了正常轨道,今年投产160亩左右,预计产值15万元左右。据悉,该村茶产业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0多万元,辐射贫困户60多户100余人,2017年、2018年每户共获得分红2800多元。今年又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了茶叶加工厂,实现生产与加工一条龙。
合作社为了增加群众收入,采取以短养长的方式在茶叶基地里套种花生,每年可实现收入5万元左右,用于支付群众务工工资。“茶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合作社每年支付群众务工费25万元左右。”村主任安正平说。
“有了茶叶基地,我们上了年纪的人和一些因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妇女,在家门口就能找到钱。”老党员安永华自豪地说。
建基础设施促环境改变
“如今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出门都非常利索,鞋子不会沾泥巴,而且走起路来十分安全。”村民刘明辉高兴地说。
2016—2017年,木坪村驻村干部和村党支部成员积极向上级相关部门争取了300多万元资金,分别实施了土蒲公路至前锋组、华阡组等通组公路硬化8公里,解决了该村1000余群众出行难问题。2018年,该村又分别在各组实施了1.5米宽的联户路7公里。
同年,该村积极向上级争取,获得资金50万元,修建了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和1000多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安装好了篮球场和健身设备。帮扶单位县委组织部从紧张的办公经费中,挤出一定资金配齐了办公设备,结束了村党支部、村委会无会议室和办公地点的历史。还安装了120盏太阳能路灯,不仅美化了村庄,还解决了晚上出行难问题。
今年,该村共修建了500立方米的人畜饮水蓄水池10个。正在家里洗衣服的村民文纯美介绍,以前没有自来水的时候,衣服要一个星期才洗一次,如今有水了两三天就要洗一次,穿着比以前要卫生多了。
随着村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满意度逐步提高。“如今,我们村与以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和这几年来的驻村干部们,是他们把我们村当着自己的家来打造,才有今天这样的效果。”老党员刘新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