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生活垃圾初见成效。一是积极推进垃圾收转运一体化建设。按照《德阳市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2017-2019年)》要求,以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和村庄清洁行动,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设施设备投入,2019年上半年汉旺镇、遵道镇等十余个乡镇共购置垃圾桶2800余个,新建中转站1座、垃圾收集池40余个,购置了垃圾清运车5辆、电瓶清运三轮车6辆。二是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按照《绵竹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2018--2020)》的总体安排,在沿山乡村旅游观光带上规划建设了17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房。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四分类”模式,实现“可回收的卖钱、可沤肥的还田、有毒有害单独放、建渣灰土就近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垃圾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三是积极探索清扫保洁运行新机制,通过制定推行“村规民约”和“卫生公约”等制度,形成了“五个扫”的成熟做法,即:房前屋后自己扫、公共区域轮流扫、道路沟渠保洁扫、每月一次集中扫、评优评先鼓励扫。村组强化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 推行“一元工程”补贴环卫支出。结合定期评选环境卫生示范户、“流动红旗”等方式,引导院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最终实现环境卫生自治共享。
二、农村“厕所革命”积极推进。一是制定了农村“厕所革命”工作方案,明确了农村户厕改建和乡村公厕新改建的建设标准、补助标准和建设进度。以村、组为单位,深入开展调查摸底,实行“一户一厕、建档立卡、逐个销号”。重点摸清总户数、卫生厕所户数、需改厕数、现有厕所类型和改厕意愿等信息,切实做到“五清”。同时,以基础台账为依据,对标目标任务,建立农村“厕所革命”工作进度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将工作落实到项目上、细化到点位上、具体到每月上,确保16个示范村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达90%以上,完成15个乡村公厕新改建任务。二是试点示范,为全域覆盖累积经验。依据省委关于厕所革命的相关要求,选定新市镇石虎村作为试点村,按照“厕污共治”的原则,统筹整合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在改厕的地上部分达标基础上,修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对厕污进行合并无害化处理,实现“农村户厕改一处、生活污水治理一处”。三是落实资金,为“厕所革命”提供资金保障。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将改厕工作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效用。目前,已完成257户农村户用厕所改造试点,15座新改建乡村公厕资金已落实。
三、农村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行动方案》,根据全市村庄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等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集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 ,有效推进农村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提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同时,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2019年上半年,全市开工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10个,启动建设农村污水处理站3个,黑臭水体实现基本消除。
四、农村彩钢棚得到有效整治。一是全面排查,摸清家底。开展了全市农村彩钢棚(房)的摸底普查工作,通过摸排全市现有农村彩钢棚(房)475980.23平方米,其中“双圈层”农业产业大环线区域、镇村主要道路沿线周边及可视范围内的彩钢棚(房)213988.3平方米,其他区域彩钢棚(房)261991.93平方米。二是试点先行、开展整治。将“双圈层”农业产业大环线及镇村主要道路沿线作为重点进行试点,坚持“先自治,后整治”原则,实施彩钢棚整治。截至目前,绵竹市已完成农村彩钢棚(房)整治206482.39平方米,其中 “双圈层”农业产业大环线区域、镇村主要道路沿线周边及可视范围内的彩钢棚(房)112558.5平方米,其他区域彩钢棚(房)93923.89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