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打好美丽乡村的底色

日期:2019-05-09 13:42 作者:张璐 来源:顺义时讯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顺义区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让那穿村而过的小路不扬尘、不积水,路旁三季有花;让那绕村而去的小河碧波荡漾,岸上树影婆娑;让那超市、公交来到村庄内外,生活便捷欢乐。

  美丽乡村的底色打好了。

  大街小巷换新颜

  走在顺义的农村,街道干净宽敞,门前有了规划的停车位,春花秋叶亮眼前。曾经的私搭乱建、门前堆物、垃圾乱扔、污水横流不见了。

  近日,记者来到李桥镇南庄头村,看到该村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全面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宜居条件明显变化。走在村内的主路上,各家门前有一个精致的小花园,绿色的草坪、粉色的杏花相映成趣,春意盎然。“以前这块是垃圾池,后来改造成了小景观,旁边的地块整治后建成了停车场。有的路拓宽后,比之前宽了两米。”村民栢树新说,“走在街上,花红树绿,心情都舒畅了很多。”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关系到各家各户利益的“民心工程”,南庄头村党员干部拿出“向我看”的底气,纷纷带头清理自家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给施工整治腾出作业面,为村民做出示范。在整治过程中,该村采取逐街整治,边拆边建的方式,缩短建设工期,降低交通压力。通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村内腾出来的土地建成了微型景观、停车场、健身场所等。就这样,村里的大街小巷悄然发生着变化。

  2018年8月,北小营镇前鲁各庄村启动拆除违法建设、私搭乱建专项行动。到2018年年底,历经4个月,共拆除违法建设3万余平方米。拆除过程中,村委会工作人员与群众交心,及时解决村民疑虑,积极宣传政策,耐心劝导。在拆除形式上,可以选择自行拆除,也可以选择村委会助拆。主动拆除的村民,村委按照每平方米150元给予补贴;没有自行拆除能力的家庭,村委会安排专业拆除队伍帮助其拆除。拆除后的建筑垃圾,由村委会统一回收到建筑垃圾消纳场处理。“腾退出来的地块计划建设11个口袋公园,目前已经开工建设。”村委委员张学刚说,“今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回头看’,进一步清理卫生死角,尤其是背街小巷、坑塘沟渠等易倾倒垃圾、易反弹区域和部位的整治,同时落实环境卫生长效机制,让村域环境更上一层楼。”

  堆放的杂物清走了,占道建设的棚舍拆除了,林草间的杂物不见了……顺义农村的大街小巷变得越来越整洁、畅通。

  垃圾污水有去处

  以往“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很多农村环境的写照,如今,垃圾、污水都得到了合理的处理,农村卫生环境面貌已经变了样。

  为提升农村地区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设施配备,规范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运管理,区城市管理委将马坡镇、牛栏山镇、北石槽镇、木林镇、北小营镇、南彩镇6个属地纳为顺义区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在示范片区内将完成“三个全覆盖”,即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主体责任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基本类别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理系统全覆盖。目前,马坡镇石家营、庙卷、白各庄三个村已实施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模式,实现了垃圾分类闭环管理,减少零散垃圾桶污染,杜绝垃圾乱倒、冒满等情况,提高垃圾收运率,提升村庄环境。在石家营村,记者看到家家门口的墙上设置有绿色的45升分类垃圾桶,包括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两类。“除了门口的分类垃圾桶,每户还给了两个20升的分类垃圾桶,分别放在了客厅和厨房,用起来很方便。”村民朱艳芬说。村民只需将垃圾投放到大门口相对应的垃圾桶内即可。保洁员会定点收走,然后将垃圾运至桶站集中点,镇环卫中心分类运输集中点已分类好的垃圾,形成垃圾分类闭环管理机制。

  为了鼓励村民保持整洁的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各村想出了不同的办法。马坡镇石家营村参与分类收集垃圾的住户可获得相应的绿色积分,积分可兑换礼品;南彩镇水屯村举办“卫生之家”评选活动,给予获得称号的家庭一定的补贴;李桥镇南庄头村形成“党群街巷1+1+X”模式,即与街巷长、小巷管家机制相结合,由1名“两委”干部或党员、1名村民代表和10至15户村民构成一个片区,党员干部定期巡查街道,确保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持久。

  走进北石槽镇南石槽村内的一条胡同,工人们正在向地槽里铺设管线。今年,北石槽镇重点整治黑臭水体河流、畜禽养殖地污水以及生活污水、粪污等农村污水,目前南石槽、北石槽、寺上、西范各庄4个村正在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已基本完成主管线铺设。接下来李家史山、刘各庄、中滩营等13个村污水治理工程即将开工建设,预计新建检查井5164座,化粪池4423座,污水处理站1座,铺设管线10万余米。预计2020年底前,完成全镇的污水治理工程。北石槽镇农业科科长郑雨竹介绍,污水治理工程完工后,全镇生活污水处理率预计达到100%,有效治理黑臭水体,消除农村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现象。

  据了解,区水务局按照“一村一策”原则,因地制宜,通过城带村、镇带村、联村、单村等方式,完成全区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选址和管网建设方案。到2020年,顺义区287个村将实现农村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全覆盖。

  文明村风促和谐

  文明的村风是改善人居环境延伸到精神层面的具体体现。顺义区刮起文明之风,奏响和谐旋律,让邻里之间更融洽,人居环境更宜居。

  建设舒适宜居、和谐淳朴的美丽乡村,离不开村风、民风、家风的良好建设。“打造北京国学纪实体验传承示范村,打造和谐邻里、幸福生活示范村”是北小营镇东乌鸡村的村庄定位,展现了该村崇德尚善淳朴的村风、民风、家风。“崇文、尚武、行仁、守信”是东乌鸡村的村训,是村民的道德准则。同时,在村民自制章程及老版村规民约的基础上,将村训展开,编撰出“三字经”形式的新版村规民约,着重塑造百姓崇德尚善的民风。“每逢节日演出期间,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很多,展现了百姓乐观好学的‘崇文’村风。”村书记许向东说,“街坊邻里关系都不错,很少有打架闹矛盾的。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邻里之间都能帮一帮。自家种的菜吃不了,就分享给邻居,东家几棵青蒜,西家两把小葱。”

  “整个石家营就是一个大家庭,年长者是父母,同龄人是兄妹,年幼者是孩子。”村党支部书记胡国卿指着村史馆的俯瞰图说,“还有一层意识是,每个人的归宿是‘家’,不管走多远,有多大的本事,永远都不能把家忘记。”该村村史馆整体设计布局以“家”字为原型,每个章节的文字和图片展示都在“家”字的一笔一画上延伸而来。为了促进村民关系和谐,石家营村设立“婆媳澡堂”,通过洗澡拉近婆媳之间、邻里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些点子都很用心,让人觉得很温馨,也很见效。看到别人家其乐融融,自己也就会往和谐共处的方向改变。耳濡目染,良好的家风也就逐渐形成了。”村民朱艳芬说。

  家风相连成民风,民风相融成村风。在牛栏山镇龙王头村有一家“家风储蓄所”,里面是全镇征集上来的家风故事和家训,供百姓参观、借阅。在龙湾屯镇柳庄户村的养老驿站里,有一群特殊的村民,他们自发参与养老驿站为老服务,帮助老人检查血压、打饭……一项项温暖而充满凝聚力的举措,让文明的家风、村风在顺义萌生。

  便民服务添便利

  顺义区逐步完善农村地区卫生医疗、文体设施、便民网点等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让村民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多姿多彩。

  走进杨镇荆坨村去年建成的卫生室,乡村医生李俊香正在为村民量血压。“村里有了卫生室,有了大夫,家里有个头疼脑热的,就来这里拿点药。我有高血压,不用出村就能拿药了,特方便。”村民胡桂芹说。在荆坨村,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不少,自从村里新建了卫生室,他们都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该卫生室设有独立分区的诊疗室、治疗室、药房,能够为村民提供开药、刮痧、拔罐、输液等基本医疗服务项目。

  17时许,记者来到南彩镇前薛各庄村体育公园,篮球场上青年们正在肆意挥洒汗水,广场舞区域人们同样激情四射。该公园由南彩镇通过“疏整促”腾退出来的地块建成,建有篮球场地、羽毛球场地、笼式足球场、乒乓球长廊及广场舞场地等,如今已成为附近村民运动健身的好去处。“广场舞场地是这块最热闹的了。天儿暖和了,傍晚吃完饭,大家都来这里逛逛,特热闹。对于年轻人来说,打篮球、踢足球有了场地,感觉村子都活跃起来了。”村民魏亚玉说。

  “麻烦帮我称下这个水果。”“这个是今天新到的,很新鲜。”北小营镇前鲁各庄村的便民服务中心里,不时有村民进进出出。“以往,干洗衣服、买熟食,都得跑到镇里,现在在家门口就都能解决了。临时来个客人,也能很方便地买些新鲜的水果、蔬菜招待一下了。”顾客赵女士说。该便民服务中心是顺义区首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除供销益家便利店外,还提供早餐、代缴、美发、洗衣、家政、维修、医疗、养老、回收等服务,为百姓家门口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同时可辐射服务北小营镇镇域东南各村(居)。今年,供销社便民综合服务中心将继续在北石槽镇、南彩镇、高丽营镇以及河南村加快布建镇级便民服务综合体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让镇村百姓享受到和城市居民同品质的服务。

  北石槽镇通过环境整治,引导各村为百姓建文化广场,现在,该镇村村都有了文化广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随着硬件设施日益完善,村民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逐渐高涨。“‘二月新春’‘五月鲜花’‘十月金秋’等活动,村民的参与度很高,很多都是村民自编自导的节目。有的村还有自己的特色活动,寺上村有民族文化节、西赵各庄村有文艺比赛,现在的村民真的可以说‘能文能武’,很厉害。”北石槽镇文化工作负责人张建河说。

  通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补齐农村生活品质短板,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正在不断提升。

  特色文化留乡愁

  顺义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保留传统、留住“乡愁”。

  文化是村庄的灵魂,文化景观、活动等反映的是村庄的历史和底蕴,文化让村庄人居环境美在灵魂里。

  走在顺义的村庄,多彩“文化墙”成为传承、展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既美化了村容村貌,又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历史长河的积淀,赋予了东乌鸡村“五德之品”,即“文、武、勇、仁、信”。该村以此为内容,依托村民的院墙打造了一条主题街道,彰显村庄深厚的文化积淀。仁和镇米各庄村重新粉刷破损墙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二十四孝等内容手绘于墙面,引导村民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马坡镇石家营村在千米绿色文化长廊两侧宣传“农耕”、各民族文化等内容。

  近些年,顺义的农村加大力气挖掘村域特色文化,不仅让乡村多了些文化底蕴,还吸引了更多都市人来体验乡村风情。

  “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相传张堪担任太守八年,得到人民的拥护,渔阳人民编歌儿颂扬他以表爱戴。北小营前鲁各庄村以此典故为基础,确定了“汉风古韵两千载,北方水稻第一田”的村庄发展主题,该村将打造成有文化内涵、有产业支撑、有旅游亮点、有社区功能的农耕休闲特色村庄。目前,张堪农耕文化园、水稻收割节、前鲁贡米“三伸腰”都成了前鲁各庄村的文化名片,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

  去年赵全营镇北郎中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村内清一色的柏油路,显得干净、宽阔。统一的灰色调房屋,素雅、精致。在村口的屏风广场,“千年郎中,一脉相承”几个大字表达着村庄对郎中文化的传承。该村将郎中文化景观点缀于村内角落。村内文化广场北侧有一座亭子,下面是四眼井的井口,旁边是一个郎中坐于案前的景观雕塑,“中国有个北郎中,自强不息正气宏。一脉相承传久远,古井永记众人功”。“四眼井是北郎中村域文化渊源的‘见证者’,以此我们打造了这样一个小型景观,让百姓传承郎中精神,弘扬时代正气。”北郎中村美丽乡村建设工程部主管梁晨说。中草药种植园是北郎中村将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产物,园区以中国版图为蓝本,分为15大药区,种植益母草、蒲公英等100多种中草药。“游客参观的同时,可以购买中草药盆栽等衍生品,还可以体验耕种、手工研制草药等活动。以文化与产业结合带动村域产业转型升级,增加村民收益。”北郎中农工贸集团副总经理刘雪利说。

  美丽乡村建设改变了顺义,村在绿树中,人在图画中。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