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贫困程度最深、扶贫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为确保群众如期脱贫,近年来,湘西立足当地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种养习惯,探索将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扶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特色当家产业,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门路。
1、永顺优质稻打造“山地生态粮仓”
自1999年以来,湘西州永顺县围绕打造“山地生态粮仓”的发展定位,从全链条入手着力打造优质稻产业,通过项目带动、财政奖补等方式累计投入5500多万元。
永顺县积极探索“1+1”“1+2”“1+3”等产业扶贫模式,以产业发展带动精准脱贫,又以精准脱贫保障产业持续发展。“1+1”就是1个贫困户+1个小微农场。目前,宣霖公司已在松柏镇组建小微农场30余个,确定28户贫困户为小微农场主,1个贫困户负责种植25亩优质稻,公司提供全部生产资料和全程技术指导,并根据最终产量支付生产管理费用,贫困户年纯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1+2”就是1个贫困户+20亩稻田养殖。对有一定劳动能力但没有承包小微农场的贫困户,依托宣霖公司、溪州米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其发展稻田综合养殖。1个贫困户可开沟养殖20亩,公司每亩免费提供10斤鱼苗、15只鸭苗和40斤饲料,并按每斤稻花鱼20元和每只稻田鸭30元的价格保底回收。仅此一项,1个贫困户每年即可增收1000元以上。“1+3”就是1个贫困户+30只土鸡放养。对家庭劳力不足的贫困户,每年免费发放30只鸡苗,配合当地猕猴桃产业,发展林下养殖,并依托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以每只60元的价格保底回收,为贫困户增加另一笔可观的收入。此外,产业基地中的就业岗位和临时雇工等也优先向周边的贫困户开放。
同时,为了推动优质稻产业发展,永顺县因地制宜探索了土地流转、服务带动等多种形式的优质稻适度规模发展。
一是“公司+基地”。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建立公司自营的核心种植基地,聘请专业管理人员和农机手进行统一生产管理和全程机械化作业,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规程,统一作业服务,打造成公司高端品牌的原料基地,并开展集中育秧、品种试验、技术推广等。二是“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公司不直接流转土地,而是与现有的种粮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达成产销合作,面向合作社社员或家庭农场主开展种苗供应、农资配送、统防统治等生产服务,每亩预收取服务成本费300元。公司按照国家稻谷保护价上浮10%的标准(每百斤145-150元)向合作社社员或家庭农场主敞开收购,并实行“多交多返”的奖励政策。三是“公司+小微农场”。公司将土地流转集中后,以25亩或50亩为单位整理成若干小微农场,通过公开招标形式确定农场主,并优先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倾斜。公司负责提供生产所需的全部资料,包括种子、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并开展技术指导、统防统治等生产服务。小微农场主负责按照公司制定的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进行生产管理。稻谷收获后,公司全部回收,并按照梯度递增计价,支付相关生产管理费用。
向加林
2、叫响 湘西黑猪 “精准扶贫第一猪”
2014-2016年,湘西州累计出栏湘西黑猪52.1万头,发展1万余户农户从事养殖,带动1.4万户农户从事有机种植,实现增产增收。
“湘西黑猪”是湘西州地方特色品种。然而,养殖高风险,一直是湘西黑猪产业脱贫的瓶颈。经过多年的探索,湘西州依托两大现代农业省级示范园,培育了3种产业扶贫模式,经过反复试点和推广,成为养殖业生产脱贫覆盖面最广、效果最佳、可操作性最强的产业,一举奠定“精准扶贫第一猪”的地位。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泸溪县浦市铁骨猪(湘西黑猪)生态养殖示范园为核心,按照“统一饲养模式、统一疫病防控、统一加工销售”三统一原则,实施“政府扶持、免费供种、分户养殖、生态育肥”,示范园从种猪选育、圈舍建造、饲养技术、销售渠道等环节为养殖户提供全程技术支持与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带动散养户600多户,并将养殖粪污资源化,带动700多户农户发展有机果蔬种植10万亩。2016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到示范园调研,得知园区上年带动周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发展生猪养殖和生态种植,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汪洋称赞当地积极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既帮助了企业发展壮大,又带动了贫困群众加快脱贫。全州大部分黑猪养殖企业均通过类似模式参与产业扶贫工作,共发展1400多户农户养殖黑猪。
“236”模式。即“一个家庭,两个劳动力,年饲养300头黑猪,收入6万元”,以永顺县资源集团湘西黑猪生态养殖示范园为核心,采用“公司+合作社+家庭猪庄”扶贫模式,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饲养标准、统一回收”。家庭猪庄作为公司的湘西黑猪定制车间(OEM猪场),公司通过合作社向家庭猪庄(社员)下养殖订单,保证每个猪庄每头黑猪达到200元毛利,每户入社社员年养殖收入达6万元,让农户“只管养、不管卖”,切实解决单个养殖户面对大市场的难题,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缓解了当前社会突出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矛盾。该模式2016年开始启动,已建成10余个家庭示范猪庄。
高端猪肉认养模式。以永顺县湘西黑猪生态养殖示范园为核心,资源集团提出“互联网+放牧认养+生态旅游”产业模式,将“互联网+旅游”融入到传统的湘西黑猪产业中,以湘西黑猪高端认养为切入点,以黑猪欢乐谷生态体验为核心,实现湘西黑猪产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该模式着眼猪肉产品差异化小,竞争激烈,单纯依靠传统的营销方式无法快速铺开湘西黑猪的全国销售局面,有效将一二三产结合,全面提升湘西黑猪知名度和品牌竞争力。2017年,永顺县共投入湘西黑猪产业扶贫项目资金395.05万元,涉及11个乡镇的16个贫困村共651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户建档立卡户饲养一头湘西黑猪可享受700元补贴,养殖一头黑猪可获劳动收入1500余元。
秦茂
3、里耶脐橙产业扶贫结“橙”果
2016年,湘西州龙山县种植柑橘14.3万亩,产值1.6亿元,其中种植里耶脐橙6万多亩,产值近亿元,辐射10个乡镇,58个自然村,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3200多户,人均增收3400余元。
要说里耶脐橙是龙山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第一主导产业,一点也不为过。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当地农民开始探索种植和推广里耶脐橙。脐橙树四季常青,种植脐橙能实现荒山荒坡的绿化,一经种植,3-5年可以成林,寿命可长达40-50年,通过种植脐橙能极大地改善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因此,在龙山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里耶脐橙经过从小到大、由零星到连片的快速过程,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选择里耶脐橙产业走上脱贫致富路。
目前龙山县全县脐橙种植面积已达6万多亩,是湘西州最大的脐橙种植基地,高产园亩产可达3000公斤,亩产值达9000元。里耶脐橙产业已经成为龙山县的农业支柱产业。
针对传统柑橘同质化严重,农户盲目跟风,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龙山县积极调整原有品种,通过大力实施品改低改项目,积极调整品种结构,引导发展以纽荷尔为主的脐橙品种。近年来,龙山县先后从重庆、安化、湘西州柑桔州研究所等地采购了100多万株纽荷尔容器苗进行老园新植,聘请了专业嫁接技术人员对部分橘园高接换种,着力优化品改结构。
龙山县以里耶镇比耳村、岩冲村、麦子坪村等为核心,完善柑橘园基础设施,全面推行柑橘标准化生产,建设里耶脐橙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目前比耳村全村种植脐橙3800多亩,所有能种植的土地均种上了脐橙,年产绿色脐橙1500万斤,成为里耶脐橙种植“明星村”。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重点是实施了“九个一”:即一张图,制定《里耶脐橙生产技术规程》《里耶脐橙周年管理主要农事》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图,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一条路,修运输道路和生产操作路;一口窑,修建集雨窑;一张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一盏灯,安装杀虫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一张板,挂诱杀虫黄板,实施绿色防控;一条线,建设贮藏加工生产线,分级包装,统一包装标识;一张牌,创建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提升“里耶脐橙”知名度和产品市场占有率;一平台,搭建信息平台,创办“金农”农业信息网和公众号,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道,将里耶脐橙推向大市场。
通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里耶脐橙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里耶镇及周边乡镇涌现出了一大批种植能手。以里耶镇比耳村为例,目前有村民1048人专门从事脐橙种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385人;全村现有脐橙种植能手154人,科技示范户10户;比耳村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