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全域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近年来,绵阳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种养结合为突破口,全域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着力破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题,初步走出了一条全域规划引领、优势产业支撑、经营主体带动、服务保障配套、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在全省率先获批申报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今年7月,绵阳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做法在全省农业农村改革经验交流暨工作推进会上作发言交流。
一是实施全域规划,引领种养循环全面发展。在全省率先出台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意见,编制发展规划,把绵阳整个农业版图,规划为全域生态循环的蓝图,将9个县市区划分为生态农旅融合区、都市绿色农业区、现代循环农业区,在丘区、平坝示范推广以种养结合为主的生态循环模式,在山区示范推广以林下种养为主的生态循环模式。目前,已建成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6个,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76个,国、省、市三级标准规模化养殖场207个。
二是做强优势产业,配优种养循环产业结构。制定重点产业、主导产品及空间布局方案,确定优质粮油、畜禽水产等6大重点产业和生猪、蜜柚等10大主导产品。坚持以种定养、以养定种、种养结合,制定生态循环农业的种养配置参数。如,按照3头猪、180只鸡分别配套一亩基地,使种植面积与养殖数量相匹配、种养规模与土地承载能力相匹配,实现了种植业与养殖业在总量上和点位上的科学搭配。探索出种养结合、稻田共育共生等“1+N”生态驱动型模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大循环、合作社带动区域中循环、家庭农场园场小循环、家庭微循环”4类效益驱动型模式,促进了农产品品质大幅提升。全市“三品一标”达到511个、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达到17个。
三是强化主体培育,带动种养循环集群发展。按照“培植生物链、选择价值链、培育产业链、配套服务链”的思路,引导5168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种养循环农业发展,初步形成了资源循环化、产业融合化、产品绿色化、生态优美化、效益最大化的良好局面。正大、铁骑力士、新希望等养殖龙头企业通过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实现了抱团、集群和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业”示范行动,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3420个,本地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达到12.9亿元。目前,全市共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53家、农民合作组织3110个、家庭农场2240个,农户带动面达到67%。
四是提升服务功能,增强种养循环保障能力。发挥国家科技城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41个,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58%。率先在全省组建农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建成农业、供销、扶贫等6大产业联盟。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整合农业、供销等涉农部门服务资源,探索建立“2+5+N”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采取订单式、托管式等方式,开展产品营销、统防统治等一站式服务,得到各方高度肯定。去年全国土地托管现场会、全国农资科技博览会在绵召开。
五是打通利益联结,发挥种养循环扶贫功能。在有循环产业的地方,把全部贫困户都纳入循环产业体系,通过入股、务工等方式,参与到利益分配中来,确保脱贫奔康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推行“政府+企业、金融、合作社、农场主、贫困户”的“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参与贫困户户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麦冬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链接,推进“药、菜、粮”套种,带动了基地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组建了藤椒、獭兔等产业扶贫促进会,绵阳创新社会组织扶贫的做法,得到汪洋副总理肯定性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