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洱源县:点产业“穴” 夯致富基

日期:2016-06-30 10:38 作者: 来源:大理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6月1日,风和日丽,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在前往洱源县牛街乡福田村委会旧同村的途中,我们被一片茂盛的“花田”吸引——满山遍野的淡紫色小花随风摇曳,生机盎然。下车一问,原来是中草药材灯盏花。“这是我们村里种的致富花!”农户杨银春兴致勃勃告知,这一大片“花田”是福田村的灯盏花种植示范基地。

  福田村自然条件不好,村民们分散居住在海拔2100米至3400米之间的山区。根据实际情况,牛街乡党委和乡政府在产业发展及服务设施建设布局上,按照“一个中心、三个片区”的思路来推进,即以村委会为中心的周围区域定位为便民综合服务点及农特产品交易集散地;三个片区:板桥、旧同片区,福田、老虎箐片区,彝族片区,根据不同地区的海拔和土壤情况等,因地制宜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和发展养殖业。正是有了这种“对症下药”的布局,于是,旧同村的杨银春和村里的20户农户联合起来,开始一起种植中药材。这集中连片的30亩灯盏花真正成了大家的“致富花”,每亩年收入近8000元,年收入近24万元!杨银春说:“万万没想到,我们山区群众也能发展自己的致富产业!”

  确实如此。近年来,洱源县锁定摘帽脱贫目标,咬定“精准”二字,因地制宜,点产业“穴”,精准有效发力,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脱贫路径,创新模式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夯实群众致富基础。全县按照精准扶贫到户、产业扶持全覆盖的要求和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整合整乡推进、整村推进、专项产业发展、互助金和产业发展扶贫到户贴息贷款等产业发展资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每户不低于3000元、最高达8000元进行发展产业到户补助,同时坚持“贷穷不贷富”的原则,对建档立卡户给予3万元至5万元贷款,帮助其发展生产,目前全县发放产业扶贫到户贷款2357户,资金达7508.8万元。

  “在产业发展上,洱源县积极探索新模式,多措并举,全力创新产业扶贫。”洱源县委副书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长杨文泽与记者交谈时这样说。按照“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这个县借助合作社、科协和群团组织力量发展种养殖“订单”农业,促进群众增收。同时,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原则,采用“涉农企业带、龙头企业带、农业合作社带、农业庄园带”四种方式,以有效管用举措进一步抓实产业扶贫。目前,通过充分发挥蝶泉乳业、品宏农特产品公司、洱宝实业、洱源县云生中草药材种植合作社、志杰蔬菜种植合作社和洱源县海源生猪养殖合作社等企业技术和市场优势,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跨越。

  正是通过点准产业发展“穴位”,洱源县得心应手打好“一短一长”两张“牌”——“一短”:短期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能“吹糠见米”的烤烟种植、蔬菜种植、能繁母猪养殖、能繁奶牛养殖等产业;“一长”:长期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续断、当归、灯盏花等中药材种植和苹果、车厘子、核桃等经济林果种植,让致富路子越走越宽。目前,全县发动群众种植经济作物4.28万亩,养殖牲畜新增2.07万头(匹、只),并与8家龙头企业确定长期合作关系,拨付产业发展扶持补助2783户共计835万元,同时投入1610万元建立互助金支持50个村发展特色产业。

  “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合作社的带动帮助,把山区的特产变成财富,我们农户奔小康心里就有底啦!”记者离开旧同村时,漫山遍野的灯盏花在阳光下分外绚丽灿烂,对于今年年底脱贫摘帽,杨银春充满了信心。本报记者 勾六零 见习记者 张婧怡 通讯员 李永辉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