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西丰:扶贫“地方戏” 产业“唱”主角

日期:2016-06-13 09:01 作者: 来源:西丰门户综合网站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西丰县位于辽宁东北部山区,区域面积2686平方公里,人口35万,贫困人口4.19万,是辽宁省重点贫困县。面对人民群众的期盼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西丰县通过互助金入户到人扶贫造血、扶贫资金入社参股分红,龙头企业牵动脱贫等方式,咬住扶贫产业不放松,以产业促脱贫,靠脱贫壮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经济发展互助共赢的新路子。

  项目到户,资金到人,农民“造血”能力增

  “等我把这头牛犊卖了,还互助金借款足够了,每年母牛再下崽就是干剩儿。以后,我家的好日子有指望了。”西丰县金星满族乡同兴村贫困户闫宝玉边说,边给两头牛加草料。去年春天,闫宝玉被确定为精准扶贫项目户,他用8000元扶贫互助金,买了一头母牛,不但春天翻地,秋天拉粮省了力气,又省了工钱;秋天,母牛又产下一头牛犊,买主上赶着给6000块钱。这让因病致贫的闫宝玉一家人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同兴村共有2300口人,人均3亩地,农民以种植玉米为主。村主任闫立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种玉米每亩地纯收入500多点,一个三口之家一年收入顶多5000元。像闫宝玉一样,今年该村的89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扶贫互助金发展养牛业脱贫有了好“门路”。目前,该村扶贫项目户基本达到人均一头牛,家家有项目,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通过互助金入户到人,西丰县瞄准适合贫困户发展的农村致富产业,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养殖、种植项目脱贫致富,扶贫资金从“项目到户”转向“精准到人”,由“大水漫灌”转变为“节水滴灌”,实现了从单纯“输血”到持续“造血”,贫困户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扶贫互助金撬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凸显。截至目前,西丰县发展产业互助式扶贫村120个,村均互助资金40多万元,每年获得借款的农户8000多个,受益人口2万人。

  入社参股,贫困户挣工资拿分红

  在郜家店镇原昌药用菌合作社灵芝种植基地的大棚里胜利村的30多位农民正在忙着定植灵芝,贫困户于金凤一直在合作社打工,每天工资80元。去年,于金凤以2万元扶贫互助金入股加入合作社,年底分红得了1000多元,于大姐算了一笔帐,打工加上分红,去年她家增收8000多元。像于金凤一样,胜利村3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互助金参股入社收入显著提高,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据西丰县扶贫办项目股股长孙景录介绍,郜家店镇胜利村有贫困户53户,142口人。2008年,村党支部书记韩立有发起成立了原昌药用菌开发专业合作社,建成灵芝种植大棚40个,吸收20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带领社员卖灵芝孢子粉、制作灵芝盆景,一个大棚每年收入两万多元,赶上灵芝盆景行情好,每个大棚纯收入三、四万元。去年,西丰县扶贫开发办整合财政扶贫资金60万元,引导该村3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以互助金入股形式加入原昌药用菌开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优先招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民在合作社生产基地打工挣钱,学习技术,扩大生产,抱团发展。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合作社以不低于5%的利率年底分红。2015年,原昌药用菌开发专业合作社采收灵芝3万斤,销售破壁灵芝孢子粉2000斤,发工资27万元,给贫困户分红3万元。今年,合作社又吸纳该镇富春村、平原村、宣化村的100个贫困户组团入社,新建木耳大棚100座,共同发展食用菌产业,让该镇的130个贫困户变成了合作社的股东和工人。通过以土地、劳务、资金等生产要素参股入社,解决了贫困户生产没项目、管理缺技术、销售没门路的难题,兴起了“乡乡建基地、村村有合作社,户户搞产业、人人当股东”的产业发展热潮。

  “60万的财政扶贫资金只是一个酵母,”西丰县扶贫办主任孙家彦表示,引导农民把土地、山林、房产等“沉睡”的生产要素投入脱贫产业,用产业带动农民脱贫,农民富起来还会促进产业不断壮大,这是产业扶贫的关键意义所在。

  大项目、大企业拉动扶贫进入“快车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扶贫攻坚战役中,西丰县着力引进牵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大项目,积极培育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通过大项目和大企业的辐射和产业带动作用,实现“兴一产业致富千家”的效果。

  在辉山乳业集团德兴奶牛场挤奶车间挤奶工李宏熟练地操作着消毒设备给奶牛消毒,每月工资1800元,享受“五险一金”,让李宏很满足。像李宏一样,辉山乳业集团产业扶贫项目落户西丰县让当地的700多位贫困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成了新型产业工人。在西丰县扶贫攻坚的号角声中,投资68亿元的辉山乳业集团产业扶贫项目落户西丰县。目前,企业已投资13.3亿元建成养牛场12座,饲养奶牛2万头,日产鲜牛奶120吨,注册成立的7家牧业公司集中流转土地5.8万亩,流转土地的农民每年获得每亩750元的稳定收入,同时,企业优先录用当地贫困户进企业务工,很多农民变成令人羡慕的“蓝领”。随着辉山集团乳制品加工厂、沼气浓缩厂、光伏发电站等产业项目的陆续建成,将吸收更多贫困农民在相关产业链上就业。西丰县巧用扶贫政策和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大力扶持辽宁美麟集团、铁岭昊军食品、吉园鹿业、永得利蔬菜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企业相继带动1.1万个贫困户发展柞蚕、肉牛、梅花鹿、生猪、蛋鸡、蔬菜、食用菌等致富项目,户均增收5000元。东兴参茸有限公司人参种植基地、中敖西丰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肉牛养殖示范基地、旺德水果合作社葡萄种植示范区扶持带动西丰县1000多个贫困户实现了在家就业,人均增收3000多元。

  一个好项目,一个好产业,一个好龙头,一个好机制使得西丰县走产业路、唱地方戏、念致富经的脱贫攻坚思路越来越清晰,贫困农户、扶贫产业、龙头企业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一幅一业牵动百业旺、千家万户奔小康的美丽画卷正铺展在人们面前。

  “咬住产业谋扶贫,脱贫致富惠民生。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我们不会落下一户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县委书记康冠华道出了掷地有声的西丰誓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