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笔者来到南川区河图乡长坪村,不由发出由衷的感叹:曾经破旧的土房子没了踪影、乡间的泥泞小道不知去向、连撂荒多年的耕地也复耕了。更让我们吃惊的是,村里人气越来越旺了!
房屋修葺一新、道路干净整洁、产业发展风生水起,这景象是村民们一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去年7月,南川区区委、区政府打响脱贫攻坚战,根据长坪村实际情况,精准制定整村脱贫发展规划及每户脱贫措施。去年12月,长坪村通过市级验收,实现了整村脱贫“销号”、贫困户脱贫“越线”。
基础设施提质升级
“一下雨,连门都出不了。”对于曾经的通社路,6社村民补永英脑海里是这样的印象。
记得2014年家住5社小地名叫艾莴坪的一户村民办丧事,由于下了小雨,路上泥泞不堪。想要搬运食物、桌凳到家里,车辆根本没有办法通行,村民们只能自己背。“在家的(村民)都过来帮忙了,大概三四十个人,场面壮观得很!”补永英说。
交通不方便,只要下雨,连基本的出行都成了难题。慢慢地,年轻人外出上学、打工的都不愿意再回老家,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
要致富,先修路。去年7月,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长坪村以改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整合项目和资金,一系列提档升级基础设施的项目接踵而来。
不到半年时间,长坪村硬化通村通社道路13.9公里、新修整治山坪塘9口、蓄水池2口、整治河道910米。同时,对全村所有C级危房进行了改造,实施了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等项目,村里的面貌一天天在变了。
今年1月,补永英一家搬进了村里统一修建的安置点,在外务工的女儿也把外孙带回老家。“村里好山好水,条件也好,住得比城里舒服多了!”补永英边说边逗着刚满一岁的小外孙。
“所有的项目都围绕人居条件改善、特色产业发展走。”长坪村“第一书记”陈俊告诉记者,项目实施后,村里的内外交通有了根本改变,村民出行难迎刃而解,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扶贫扶志一起抓
过去的长坪村,大部分都是土墙房屋。为了生活、务农方便,很多村民都习惯将柴火等杂物堆放在屋门口。白色塑料袋、零食包装等各类垃圾随处可见,脏乱差的村庄让人很是着急。
为了改善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村里利用C、D级危房改造项目,加固了农房,实施了厨卫改造、立面美化等。虽然环境有一定改善,可是没持续多久,又恢复了老样子。
“扶贫先扶志,不抓住改变思想观念这个根本,不管下多少功夫都有可能白费。”陈俊说,村里将提升村容村貌当做第一个突破口,通过召开院坝会、上门动员等方式,开展全民宣传总动员,并购买了扫帚、簸箕、洗衣粉等清洁卫生用具,发送到在家的每一户村民手中。不仅如此,村里还启动了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卫生双月评比等活动,提升精神文明素质。通过系列评比活动,村容村貌很快有了改善。
“谁家做得好,我们就把他家列入光荣榜。哪家不清扫、随意堆放杂物,就会被曝光。”陈俊介绍,村里还公示了评比结果,设置了光荣榜和曝光台。“曝光不卫生的农房,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评比激发了竞争意识,村民们不甘落后,清洁卫生意识提升了,村里也变得干净整洁起来。
产业撑起主心骨
基础设施的改善,让长坪有了发展的底气。
“要让特色产业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主渠道。”陈俊说,脱贫攻坚行动启动之初,村里邀请了农业、林业、乡村旅游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实地考察指导,围绕“农”字做文章,制定了《长坪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培育茶叶、果蔬、花卉、苗木等重点产业。引导已有业主扩大种植规模,还新引进金丝楠木和核桃种植业主,发展金丝楠木、花卉、乡村旅游等产业,现在长坪村1、2社有核桃大户、中药材及优质稻示范户,3、4社有猕猴桃,5、6社有金丝楠木、蔬菜,实现了长坪每一个农业社产业全覆盖。
因地制宜的产业让农民有了增收的依靠。现在,6社村民李大福家里流转出3亩土地,每年收入土地流转费2000元,一家三口每年还能领取扶贫产业资金配股分红收入960元。农闲时,李大福还在合作社里打打零工,每天能挣60元。“没想到家里的‘病号’还能挣到钱!”如今,李大福感到很满足,产业的发展让土地生了钱,自己家里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好保障。
“土地流转费+入股分红+打工收入,贫困户每年可从基地获得三份收入。”陈俊说,一份土地,三份收入。事实上,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比村民们自己种植的收入更高,不少村民不仅可以短期受惠,还能长期增收,实现了由“输血式”到“造血式”帮扶的转变。(王嫚瞿明斌胡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