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甘肃礼县: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纵深推进精准脱贫

日期:2016-01-22 10:31 作者: 来源:礼县发布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礼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全省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全县总人口54.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6.95万人,2014年底贫困人口12.24万人,贫困村240个,贫困面达26.1%。面对艰巨繁重的扶贫攻坚任务,2015年以来,礼县以探索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模式为突破口,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强基础,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创新资金投入模式。2015年筹集设立了2522万元的精准扶贫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将城区土地出让金留县部分的20%专项用于扶贫开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学生免除学费,由县财政出资扶持完成高中学业。县财政将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列入扶贫攻坚专项预算,单列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将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66.2%用于扶贫工作,有效保障了精准扶贫资金投入。

  二是创新片区扶贫模式。全县有白河、大滩、崖城、洮坪4个特困片区,涉及206个贫困村,贫困人口9.81万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80.1%,贫困面达39.5%。礼县坚持把特困片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根据特困片区的贫困程度、地理特征、自然生态和产业布局,坚持“整合力量,集中攻坚,一次规划,分年实施”片区攻坚思路,按照“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原则,编制实施规划,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将90%以上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0%以上的行业部门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在4个特困片区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增收、易地搬迁、公共服务、金融支持、能力素质提升等项目六大类128项,投入资金8.5亿元,占全县扶贫攻坚整合资金的83.3%。崖城特困片区共整合项目资金1.59亿元,其中今年重点实施的三沟河流域连片开发共整合项目资金7360万元,涉及到村到户项目24项,覆盖10个村1372户6332人,做到了资金精准投放。

  三是创新产业激励模式。制定了《礼县鼓励扶持特困片区产业扶贫办法》,鼓励扶持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多种要素向4个特困片区聚集,对在全县4个特困片区创办特色产业基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有带动贫困户收入的实行奖励扶持,促进广大贫困群众快速增收、稳定脱贫。制定了《加快土地流转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办法》,扶持林果、蔬菜、中药材等产业发展,对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00亩以上建设苹果标准化示范园的,每亩奖励200元,连续扶持3年,同时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支持,2015年新流转土地5.1万亩,累计流转土地20.5万亩;制定并落实每建设1000吨果蔬气调库、政府一次性以奖代补20万元的扶持奖励办法,扶持建成果蔬气调库23座、贮量达6.3万吨,有效解决了农产品贮藏问题。制定了《礼县畜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按照不同的养殖类别和规模兑现相应的奖励或补助政策,2015年新发展养殖小区1个、规模养殖场16个、养殖大户74户。制定了《礼县电子商务奖励扶持办法》,落实奖补资金137万元,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通过积极落实各类产业激励政策,促进了全县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5年新发展苹果2.4万亩、核桃7.7万亩,苹果产值达到9.36亿元,经济林果总面积达112.4万亩,中药材、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和8万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7个,累计达到653个,带动农户27014户。

  四是创新电商扶贫模式。实施电子商务培训和创业“双千工程”(即每年组织电商培训1000人,全县发展网店数量达到1000家),邀请淘宝大学专业讲师开展电子商务培训500多人次。组建电商扶贫服务中心和乡镇电商扶贫服务站,引进物流企业27家,发展专业电商团队30个、电商应用企业63家、直销代销网店1226家,建立扶贫带贫示范网店66个,与330户贫困户实现了结对帮扶。创新推出“义卖+就业+代销+代购”电商扶贫模式,电商企业用工重点招收贫困家庭成员,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优先收购贫困户苹果,为贫困群众网上代购生产生活资料和代销农产品帮助增收减支达300万元。2015年,礼县电商实现网上交易38742万元,其中跨境电商交易额达866万美元,礼县苹果淘宝网销量稳居全国前三、西北第一。

  五是创新金融扶贫模式。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融资需求,结合当地产业优势,创新推出了支持果农增收的“秦果宝”、支持电商发展的“e捷贷”等效益好、易操作、可推广的金融产品,目前累计放贷“秦果宝”1.44亿元、“e捷贷”1729万元。全力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采用分期分批、先贷后帮、成熟先贷等办法,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4622户21661.5万元。与甘肃银行建立了10亿元的金融扶贫战略合作关系,受理发放金融扶贫贷款650万元。截至2015年底,全县各项贷款余额39.47亿元,同比增长23.34%;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5.76亿元,同比增长23.74%。发放“三权”抵押贷款1.48亿元,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双业”贷款4606万元,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912万元,中药材产业贷款1.25亿元。

  六是创新技能培训模式。统筹人社、农牧、扶贫、妇联、科技、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建立以县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为主平台,乡村、部门实训基地为骨架的培训网络。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订单培训与定向按需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资质认证相结合、农业科技与转移就业培训相结合、技能提升与培养致富带头人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切实增强培训实效。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认证、品牌培训、营销宣传,继续做强“礼贤妹”、“礼贤大嫂”两个劳务品牌,制定了《礼县家政服务员技能培训方案》和《礼县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标准》,实行免费培训,并给予误工补助,调动了贫困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每组织输出一名农民工补助200元的就业援助“职业介绍补贴”政策,扶持培育了一批劳务输出带头人、经纪人和劳务中介机构。精心组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项目,在特困片区培训农民工5.2万人,其中技能培训1.57万人,帮助贫困群众掌握致富技能。2015年全县输转劳务13.1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3.25亿元。

  七是创新双联扶贫模式。紧扣“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的工作要领,创新提出了在“联”上做文章、在“为”上下功夫、在“制”上有创新、在“变”上看成效的双联工作新要求,严格落实双联干部轮流驻村制度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员长期驻村制度,240个驻村帮扶工作队的1027名帮扶队员全部到村开展调研、对接、帮扶等工作,帮办落实各类实事247件,认真做好建档立卡、制定扶贫项目清单、贫困户扶贫菜单、协调争取帮扶项目等工作。协调省直联礼组长单位,为23个省直双联单位统筹安排1700万元用于硬化村道。在全县各乡镇设立了扶贫与双联合一的工作站,建立双联组长单位与扶贫部门定期会商、协同攻坚制度,制定了根据扶贫攻坚推进情况动态调整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机制,确保贫困村、贫困户都有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到精准帮扶,不脱贫不脱钩。

  八是创新社会扶贫模式。深化内引外联,聚集社会帮扶资源,借助国家对口帮扶、全省双联行动等机制平台和联县领导、联村单位力量,不断加强与省内外友好企业、团体和政府部门的联系协作。国家质检总局帮扶礼县建立了旅游信息网站和残疾人就业计算机培训中心,在上坪乡帮助发展优质大黄基地4000亩;北京市丰台区与礼县建立合作友好关系,举办了“2015甘肃礼县苹果北京推介会”。省工商联捐赠礼县的光彩事业资金249万元集中用于崖城片区三沟河流域贫困群众危房改造,江苏省海安县、香港华腾集团董事长颜芝为2个贫困村捐赠扶贫互助基金80万元。鼓励支持县内社会组织、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引导礼县春天药业、鑫晟源等企业利用“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基地3800亩,社会扶贫效应不断扩大。

  九是创新资金监管模式。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涉农项目资金监督管理的意见》(甘政办发〔2015〕7号)文件精神,结合礼县实际,创新制定了《礼县涉农项目资金监督检查办法(试行)》,明确了全县各类涉农资金监督检查的执行部门、检查对象、规范程序、检查类别、责任追究等具体内容,确立了日常监督检查、财政监督检查、集中监督检查、审计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等5项监督检查制度,对涉农项目资金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管理,做到使用必问效、低效必问责、违规必追究,有力保障了扶贫项目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