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海淀京西稻保护区)首次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日期:2015-11-25 13:19 作者: 来源:海淀区农委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2015年11月17日,农业部在江苏泰兴举办了“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布会活动”,为全国23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授匾。“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海淀京西稻保护区)榜上有名,这是北京农产品特产首次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海淀京西稻是由清康熙、乾隆皇帝选育“胭脂米”、“紫金箍”等稻种,在玉泉山、颐和园周边的北坞、六郎庄、万泉庄等地种植。京西稻可称为全球独特。新中国成立后京西稻种植面积平稳增长。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并为海淀北部7个社(场)供水,京西稻种植面积猛增并将重心转移到海淀北部。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京西稻种植面积达到高峰,近10万亩。海淀区选育的“越富系三”稻米多次荣获全国大米品质评比优质奖,一直是首都特供米。从2000年起,由于京城水资源匮乏,京密引水渠不再供应农田用水,京西稻种植面积锐减,在上庄镇西马坊村、东马坊村、上庄村、常乐村、四季青镇玉泉村保留面积约1700亩。

  近年来,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有地域文化符号意义的农业遗产——京西稻,海淀区在创新生产体系、育种技术、品牌推广、经营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8年-2010年,在家庭承包种稻生产经营方式基础上,组建上庄镇西马坊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的组织服务作用,制定完善生产标准及环节控制,2011年建成京西稻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多年聘请水稻育种专家,建设育种实验田,坚持新品种选育及主栽品种提纯复壮,现有1600余品种,新品种“上香1号”经过初审进入北方稻区域试验,恢复历史品种胭脂米、紫金箍、银纺、大白芒、小白芒、水源300粒、越富、中作93、津稻305等品种,为建立京西稻种质资源库,对接科普教育、技术、文化交流活动奠定了基础。2013年,西马坊村将农用地全部流转回村集体,成立了村办企业,突破了“分田到户”局限,实现了统一生产经营管理,连续举办京西稻插秧节、收割节、稻田垂钓等体验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京西稻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

  2014年,海淀区农委提出保护性发展京西稻,研究制定《海淀区京西稻保护性种植规划》。按照“生产优质产品、建设优良生态、打造优美景观、承载历史文化”总要求,塑造集优质产品种植与优美生态景观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乡土特色品牌。重点完成种质资源保护、节水与水源生态修复工程、品种保持与改良工程、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生态景观田建设工程,文化传承工程等,逐步恢复历史上京西稻生长的优良生态环境。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京西稻农耕文化节开幕暨“胭脂米”播种回归仪式,宣传京西稻厚重的历史文化。经两年努力,京西稻通过了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保护认证,更加大了对地方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力度。同年底,正式启动申报京西稻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现已被评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目前,在海淀西北旺镇永丰屯村、玉泉山下的北坞村等地适度恢复京西稻田,使海淀京西稻种植规模约2000亩。为更好的发掘京西稻的历史、实现保护性发展,今后,海淀区将按照北京市调转节的总体方向,以“生产优质产品、建设优良生态、打造优美景观、承载历史文化”为京西稻保护性发展目标,从品种选育、农业节水、品质提升、品牌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恢复并不断提升京西稻的品质,挖掘并保护京西稻厚重的历史文化,建设更具生态景观价值的京西稻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