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指示精神和省、市有关精准扶贫工作要求,努力提高贫困乡村劳动力素质,切实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动全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实效,县委、县政府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深的新城乡蒲魏梁流域实施精准扶贫行动,随后在全县又启动实施了精准扶贫“组十团讲百场进千村强万户”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清水县属新闻媒体开设【集中攻坚】专题专栏,集中宣传报道全县干部职工全力聚焦重点、奋力真抓实干、努力攻坚克难的扶贫壮举,为持续推动双联行动纵深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在精准扶贫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清水县坚持“源头治穷”的理念,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一人一技”的要求,启动实施精准扶贫“组十团、讲百场、进千村、强万户”农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组建10个培训团,抽调106名业务骨干,深入广大农村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培训。主要目标是在全年开展培训100场次以上,覆盖所在自然村,培训农户达到10000户以上。通过这一“造血式”扶贫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把贫困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增强全县贫困村发展后劲,确保如期实现精准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的奋斗目标。截至目前,已完成各类培训35场次,培训群众4600多人。
紧扣三项培训需求。一是农业实用技术需求。近年来,该县建设以核桃、苹果为主的干鲜果基地48万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32个、发展规模养殖户13643户,年均种植蔬菜10万亩、中药材5万亩,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虽然实现了量的扩张。但由于农民群众文化程度低,产业的精细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土地收益低下,群众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非常强烈。二是就业创业技能需求。清水县年均输转劳动力7万人左右,劳务收入占据了全县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农民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外出务工只能干苦力活,收入低;同时,贫困群众电商知识非常匮乏。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势在必行。三是法律政策需求。中央和省、市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后,农民群众对到村到户扶贫政策了解不深,利用政策加快发展的主动性不强。开展法律政策宣传培训,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转化率,既是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加快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
突出四大培训重点。一是突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林果、畜牧、经作、中药材等富民增收产业,抽调专业技术骨干组建5个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团,在126个核桃产业村、54个苹果产业村、31个畜牧养殖产业村、18个蔬菜产业村、27个中药材产业村分别开展相应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培训,确保每户都有1名科技明白人。二是突出劳务技能培训。聘请专业讲师组建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团,以121个贫困村为重点,采取“滚动教学、适时鉴定”的方式,开展保安、家政服务、建筑装饰、缝纫裁剪、牛肉拉面、机械设备维修、计算机应用及维修等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颁发鉴定证书,着力打造劳务品牌,推动全县务工人员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切实提高务工收入。三是突出创业培训。组建农民创业技能及电商培训团,重点针对外出务工返乡青年和产业大户,采取“理论+实践”的方式,开展创业理论、创业技能和电子商务培训,确保每村培养1名电商村官,发展3—5户电商经营户,年内全县电商规模达到1000户以上。四是突出法律政策宣传培训。组建精准扶贫政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法律法规等3个宣传培训团,在全县260个行政村深入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精准扶贫“1+17”方案的配套政策,激发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村规民约;大力宣传涉农法律法规,增强群众民主法治观念,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强化四项保障措施。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四大组织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组十团、讲百场、进千村、强万户”农村素质提升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二是强化项目整合。有效整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劳动力技能培训、创业培训、雨露计划“两后生”培训等各类培训项目和培训资源,统筹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场次和培训对象,形成了工作合力,提升了培训效果。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建立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总体协调、培训责任单位提供保障、各培训团具体落实培训任务、乡村两级组织发动群众的协调联动机制。健全日报告、周通报、月总结、年评比制度,及时反馈培训进度,解决困难问题,促进培训工程顺利实施。四是强化考核奖惩。县委、县政府把培训任务完成情况与培训团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挂钩,加强业绩考核,对工作完成好的优先晋升职称、提拔使用。对抽调培训团成员不到位、责任单位工作落实不力、培训进展缓慢的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追责,形成责任倒逼机制,确保培训任务的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