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探析蛟河黄松甸黑木耳产业发展之路

日期:2015-08-28 13:27 作者:聂芳芳 田丽娟 来源:吉林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立秋已至,蛟河市黄松甸镇早晚已有些许凉意,不过,这并没有阻挡住菌农生产的火热。

  这天一大早,记者来到黄松甸镇的伟光村,菌农孙俊富家里正忙得不可开交:新雇来的两个工人忙着给摆好的木耳段浇水,孙俊富两口子正忙着秋耳摆段的收尾工作……

  “中国黑木耳之乡”,黄松甸镇这个名头可不是白叫的。从1999年起,黄松甸镇木耳种植日益升温。2004年,这里成立“中国黄松甸食用菌大市场”。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最大、全国知名的黑木耳生产基地,“黄松甸牌”也成了国内闻名的黑木耳品牌。去年,黄松甸镇生产黑木耳3亿袋,实现产值近9亿元。

  从菌农到专家,从专家到企业,从企业到政府干部,记者一路走去,试图探出这小小黄松甸黑木耳产业发展的脉络——

  “冷”短板,变成“热”资源

  孙俊富眼下精心伺候的,正是今年的秋耳菌段,一共是5万多袋。这已是他种植木耳的第16个年头。1999年,孙俊富离开了自己经营多年的木匠行业,开始种植黑木耳。之后,随着收入的增加,黑木耳种植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黄松甸镇是距离蛟河市区比较偏远的乡镇之一,处于长白山余脉,平均海拔474米的高寒山区气候过去一直是制约黄松甸经济发展的短板。而这也是独特的资源,让蛟河黑木耳形成产业链条,一个新兴的产业冉冉升起。

  “地不多,半冬过,打点粮食够吃喝”,是过去对黄松甸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何能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让农民富起来,当地政府想了不少法子。

  镇郊的沙河掌等几个村土地沙质明显,政府就扶持引导农户尝试种植土豆,种韭菜,种黑豆果,可因为交通偏远、销路不畅,没种几年,这些产业就不了了之了,农户也基本没挣着钱。

  在尝试过种植各种经济作物都摸不着来钱道后,黄松甸人就开始尝试人工黑木耳栽培。“黄松甸地处高寒山区,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昼夜温差较大,这些都是优质木耳生长的必要条件。”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吉林农业大学教授、菌物学专家李玉对黄松甸黑木耳种植优势的肯定评价。

  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之后,黄松甸镇政府开始号召农民种植黑木耳。经过几个月的摸爬滚打,开春下地的3000多个菌袋真的长出了黑黝黝、颤巍巍的优质木耳。事实证明,木耳种植,在黄松甸能行。看到了希望,村民们开始跃跃欲试。镇里随之成立了食用菌技术推广站,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而此时,蛟河市方方面面的扶植力度也纷至沓来,黄松甸食用菌产业已初见雏形。此后几年,每年都以成百万成千万袋速度递增。

  这些年来,有了黄松甸黑木耳作“标杆”,周边的白石山镇、漂河镇、新站镇等全市半数以上的乡镇也开始了黑木耳种植。去年,蛟河市黑木耳种植规模达7.52亿袋,其中,黄松甸镇人工栽培黑木耳就有3亿袋,年产值近9亿元。

  壮龙头,做强产业链

  近些年,黄松甸黑木耳产业不断壮大,在年产值9亿元背后,除了自然优势,是产业链条的强力带动。

  8月上旬,在位于黄松甸镇的吉林黑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房里,十几名工人正在给秋耳菌段浇水。吉林黑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蛟河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企业。主要以生产制作黑木耳液体菌种,并利用液体菌种生产黑木耳三级菌包,直接出售给菌农为主,工厂化规模化的生产,使菌农从以往繁杂的强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此外,该公司还进行黑木耳种植及黑木耳饮料、菜品的精深开发加工。

  从菌袋生产制作到黑木耳精深加工再到废弃菌袋的再利用,蛟河市通过企业带动,已经逐渐形成一个链条式的循环发展模式,成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

  在这个循环链条中,木耳种植是中心环节。目前,在黄松甸镇、白石山镇、新站镇、新农街,都已经建成了集中连片的木耳种植示范园区。经过积极完善,木耳种植必需的水、电、土地等基础设施都已健全,农户可直接租地入区种植。去年,黄松甸镇在距镇内8公里远的前河村整合村民土地,建设完善了一个占地近20公顷的新园区。园区建成后,他们还协调蛟河农电公司让利数万元为园区安装了一台120千伏安的变压器,解决了村民以往种黑木耳要从远处扯电浇灌的难题。现在,这里租种的土地已被抢空。

  而在黑木耳种植上游,则有专门制作锯末子、麦麸子等制菌配料的,有做菌袋发酵的;在下游,则专门有搞压缩包装初加工、制作木耳饮料深加工的,还有搞草帘子、塑料薄膜、菌锅制作、浇灌设施等配套经营的。此外,随着黄松甸食用菌大市场的建成,一大批人还搞起了食用菌精深包装、物流配送、住宿餐饮等业务。

  搭“电车”,“飞”向全国

  现在,黄松甸镇有将近95%的人从事黑木耳种植加工或与此相关的产业。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黄松甸黑木耳,多数销售商还搭上了“电车”。

  驱车沿302国道驶进黄松甸镇,沿路就可见黄松甸食用菌大市场。当初3000多平方米的大市场,随着逐年发展,现今市场占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如今,入驻的企业已突破了600家。

  黑木耳经销户孙涛在大市场就有一个摊位。“以前,咱卖木耳基本就靠大市场销售,货往那一摆,谈好价钱拉走完事。今年与往年相比,我这网上销售倒是火热起来。”孙涛边介绍着,边熟练地操作着电脑,接下了来自山东青岛的一张订单。看到这里,他马上在网上签单发货,随即让工人称秤装袋。

  如今,孙涛的销售已不止于传统销售,2014年年末,他在淘宝网创建了一家名为“黄松甸黑木耳直销”的网店,精选0.6—1.2厘米的优质高档黑木耳销售。像这样的网上销售,孙涛几乎每天都操作,产品销往地有云南、内蒙古、上海等。“我走的销售路线是精品精包装。目前,这一路线在传统销售渠道很难走通,不好卖,但在网上销售非常火热,效益高出近1倍。所以,今年起,我的黑木耳主要通过网上销售。”开店以来,孙涛的网店销售呈几何式增长,如今销售额已突破100万元。

  就在不久前,蛟河市还组织成立了黄松甸电子商务协会,目前协会正在积极推进融资、培训、纸箱采购等相关事宜,助推蛟河的名优特产通过“触电”销售,更多地“飞”向全国。

  从起初的摸爬滚打到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链条,蛟河黄松甸黑木耳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这1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除了种植者的不断探索发展,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相信在一切利好的条件下,蛟河黄松甸黑木耳产业一定会在吉林这片沃土上持续发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