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人工栽培食用菌历史已有40余年。历经多年发展,特别是“十二五”以来的大力推进,全县食用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栽培品种逐年增加,加工水平日益提升,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4年全县食用菌接种量达5.6亿袋,实现产量56万吨,较2010年翻了一番;食用菌生产已覆盖到全县24个乡镇的4万多户,从事食用菌生产及相关产业人员近20万人,人均年纯收入超万元;栽培品种有滑菇、香菇、平菇、姬菇、双孢菇、木耳等20多个,香菇和滑菇是岫岩县两大主栽品种,占接种量的85%;有食用菌深加工企业16家,年加工量达15万吨。1998年和2005年岫岩分别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滑菇第一县”荣誉称号和“全国食用菌生产优秀基地县”;2008年岫岩滑子蘑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2010年和2011年,成功举办两次“中国鞍山·岫岩蘑菇节”;2011年,岫岩县被省政府授予首批“一县一业”示范县,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
岫岩食用菌产业能够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
一是气候适宜。岫岩位于辽东半岛北部腹地,属北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特别适宜栽培食用菌。
二是原料丰富。全县200万亩柞蚕场每年轮伐枝材40万吨,粉碎后可种植木腐食用菌4亿袋;每年自产农作物秸秆30多万吨,牛粪和鸡粪50万吨,为草腐菌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三是各级政府重视。省政府从2010年-2012年,每年拿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鞍山蘑菇产业发展;鞍山市政府把食用菌产业确定为岫岩县农业的主导产业,将省特色产业项目资金和省、市设施农业建设补助资金向岫岩倾斜;岫岩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先后出台了多项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极大激发了农民发展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
四是产业定位准确。在产业发展之初,全县就确定了按照全产业链方式来抓食用菌生产的政策定位。抓基地—扩大规模。全县形成了南部以杨家堡等乡镇为主的草腐菌主产区;中部以石灰窑等乡镇为主的滑菇主产区;北部以牧牛等乡镇为主的香菇主产区。全县已建成占地百亩以上,生产数量50万棒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00多个;超百万盘(袋)食用菌生产基地60多个,专业村30多个。抓加工—增加收入。在农高区内,引进食用菌深加工企业16加,年加工量达15万吨,带动食用菌出口20万吨,通过加工和出口,又推动了基地的发展。抓品牌—开拓市场。通过几年的市场培育和品牌建设,中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深山秀”牌滑子蘑罐头,产品质量取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东达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金松”牌食用菌罐头出口到欧洲、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名牌产品的培育,大幅度提高了食用菌的附加值,有效提升了食用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是服务比较到位。县级建立了辽宁省微生物研究院岫岩分院,开展专题研究;设立食用菌产业管理局,由局内技术人员和省内知名专家加入组建食用菌科技服务队,定期开办培训班和现场指导,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乡(镇)级设立食用菌办公室,负责当地食用菌产业管理和综合服务。村级(专业村)成立村级服务站,具体负责技术指导和服务。
“十三五”期间,全县确定了食用菌产量达到100万吨,深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综合实力成为“全国蘑菇第一县”的发展目标。将围绕完善“四个体系”(生产、科研、加工和市场体系)建设,开展菌种、食品、药品研发,扩大工厂化和草腐菌生产规模,加强食用菌大市场建设,推动食用菌产业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