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记者走进前郭县乌兰塔拉乡莲花山村,看到了道路宽阔,田野如茵,一个个漂亮的村屯点缀其间,一栋栋农舍或露红墙,或见灰瓦。村屯巷路全部硬化和绿化,大街道路干净整洁,村民们相聚一起谈笑风生,有的在文化广场翩翩起舞,有的在农家书屋认真阅读,展现了传统村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产业之变
种植花生金灿灿
15年前,莲花山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穷地方,属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薄弱村,乡亲们过着非常贫困的日子。到2000年,人均纯收入接近4000元,村民们外出办事怕人不重视,都不说是莲花山村人。俗话说: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书。2001年,金占海同志从乌兰塔拉乡信用社退休后,心里想着莲花山村乡亲们怎样过上好日子这个大问题。后来,在调整莲花山村领导班子时,金占海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干部在村里认真调查研究,了解村情民意,分析本地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形成了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
“坚持优化种植结构,实行科学种田增收。”在莲花山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心中形成了共识,他们请来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根据本地的土壤结构、气候特点、生产方式,做了大量试验和研究分析,确定了依托资源,因地制宜,优化结构,科学种田的总体思路。全村现有耕地1340公顷,原来基本都是种植玉米,属于粗放型经营,农业生产效益在低位中徘徊,这就是农民经济收入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莲花山村怎么发展?金占海看在眼里,急在心头。2001年,他带领村干部先后到山东、辽宁等花生产地参观考察,学习花生种植技术,认为种植花生确实是富民产业。回来后,在村干部工作会议上,金占海心情激动地说:“村干部是村民们的贴心人,也是发家致富的领路人,面对一件新生事物,要让村民们干我们必须先干,村干部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样好的产业才能在本地推广开来!”当年,村干部带头调结构种花生,到秋季花生每公顷比玉米增收10000多元,看到收入“冒高”村民们都一致叫好,后来村里花生种植面积大幅度地增加了。现在,莲花山村1340公顷耕地,种植花生面积达到1000公顷,其中“覆膜花生”的面积达到400公顷,花生产业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农民们真正发了“花生财”。
莲花山村为了解决销售问题,成立了花生种植合作社,为农户生产的花生提供销售渠道,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目前,他们生产的“四粒红”“白沙”“鲁花”等品种已经远销到全国各地,使昔日门庭冷落的村庄今天商贾云集。该合作社实行股份制经营,村集体拿出750亩耕地投入到合作社当中,并向合作社提供场地、房屋等基础设施。在村干部和党员的带领下,全村现有700户,现在入社农户已经达到150多户,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8万多元。
土地之变
打电井 发包地多赚钱
在莲花山村,村民们幽默地议论说:“土地是我们的‘粮袋子’!土地是我们的‘钱袋子’!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现在农民是惜土如金,种地眼红了。”村里领导班子抓住发展机遇做出决策: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渠道。他们针对本村的土壤属于沙性,怕旱不怕涝的特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对本村1000公顷耕地改善了生产条件,规划每10公顷打一眼机电井,建成了标准化基本农田,解决了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们“靠天吃饭”的问题。这样,既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又提高了耕地承包价格,仅村里150公顷机动地,每年可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
2010年,对全村集体土地、“四荒”地进行全面清理和核实,确定土地权属关系,收回了集体土地30公顷,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10万元;对土地发包形式、合同文本做出了统一规定,对土地按着一、二、三等分级定价,在发包时一律采取招标的方式,公开发包。由乡党委牵头、纪委监督、农经站、村党支部、群众代表共同参与,进一步规范村级集体资产发包、出售工作,提高了村务公开透明度。由于坚持秉公办事,避免了以前出现的人情包、亲属包、干部包、倒卖转包等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公信力。
家园之变
今朝旧貌换新颜
金占海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莲花山村共有三个自然屯,我们一定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立足当前,规划长远,扎扎实实地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经济强村’‘文明之村’‘小康之村’的美好梦想。”
在莲花山村,集体经济收益优先用于村民福祉。201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80万元,比2013年增加了10%,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多,村里集体经济就像“滚雪球”似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坚持有钱花在正地方,解决了农村基层组织“没钱办事”的难题,增强了基层组织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功能,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2006年,他们对全村三个自然屯所有巷路进行硬化和绿化,修建水泥路7.5公里,路边沟10公里,栽植绿化树木2万株;2010年,建设了380平方米的标准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员活动室、文体活动室、医疗卫生室、农家书屋一应俱全;2008年,建设了1000平方米文化广场,对健身娱乐器材进行配套。2014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0元,家家安装了闭路电视和程控电话,人均住房达到35平方米,全部消灭了泥草房,拥有小汽车家庭达到100户,衣、食、住、行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莲花山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描绘出了一幅最新最美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