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营口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 带动农业现代化 促进信息化

日期:2015-06-11 14:27 作者: 来源:辽宁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将新型城镇化作为稳增长、扩内需的利器,持续激发和释放巨大的生产性投资需求和生活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将新型城镇化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条件,引领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信息化。

  一体化发展步入“融城时代”

  很长一段时间里,营口城市布局散,四个城区,两个沿大辽河形成一个长条,构成主城区,另外两个散落在东边和南边,和主城区不搭界。营口超过全市面积1/3的东部山区,生活着占全市人口30%的农村群众,这里山清水秀、资源丰富,是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在经济发展上却与下游地区有较大差距。

  对营口而言,城镇化首先是个空间问题。营口市坚持“一带三轴”城市发展战略,打开了一座大城市的空间,架构了东西互动、全域发展的一体化框架,城镇化谋篇布局基本完成。

  目前营口市城镇化率为63.9%。“滨海、带兴、组团、生态”,营口已经摆开了老城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北海新区、开发区、仙人岛5个城市组团,一条绵延百里的城市带、产业带、生态带初具规模。

  老边区对接营口主城区建设营东新城,依托高铁营口东站建设柳树新区,由此实现10万农村人口进城。营大路、渤海大街东段连接大石桥市,这两条快速干道使营东新城和大石桥市之间10余公里的空间距离在时间上大大缩短,这两个区域和主城区将形成一条新的城市带,构成“三轴”的北部轴。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与主城区连片、向南发展,走产城一体化道路。

  中部轴上盖州城区与北海新区东进西扩;南部轴线上的鲅鱼圈,早已开始了268平方公里的全域城市化进程,并与仙人岛一体化发展,为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奠定了空间基础,成为市级南部中心,这里港口配套优势明显,集中了温泉旅游、海滨旅游的优势资源,在山、海、河之间构成三角辐射极。

  营口市近日出台的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提出,构建以主城区、两县级市(盖州、大石桥)、鲅鱼圈区这“四大板块”城镇化建设为核心,以两个县城、7个新城区、11个宜居示范镇和一批宜居示范村为重点的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体系。

  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镇和省宜居示范镇是乡镇建设的突破口。熊岳镇按照综合型城镇职能率先实现全域城市化;双台镇按照旅游型城镇职能打造全省现代温泉大镇;九寨镇借助毗邻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区位带动优势统筹城乡发展;水源镇发挥盼盼集团牵动作用,定位为农贸型城镇;高坎镇发挥阜营高速营口北出口交通优势打造营口北部卫星城;汤池镇按照工矿型城镇职能,发挥建筑业、运输业人力资源优势和绒山羊、柞蚕养殖业优势,走以工促农的发展道路。

  去年,营口市出台《关于开展宜居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遵循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原则,通过污染控制与设施改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构营口乡土文化,计划今年完成全部644个行政村 “宜居达标村”验收,预计到2017年,40个以上行政村达到“宜居示范”标准。

  产城融合支撑“人的城镇化”

  城镇化,光让农民进了城还不算。营口利用城镇化为二三产业发展打开空间,吸纳产业、就业、创业。农民不再在地里死抠活路,捧上新产业的饭碗。

  老吴是土生土长的鲅鱼圈熊岳镇丽华村人,在他的印象中,以前的家乡“天一黑就呆屋里不出来了”,能拿出手的是望儿山和零散经营的温泉洗浴。

  如今,成功举办21届的望儿山母亲节和集聚化、高端化的温泉产业拉动三产兴旺,熊岳输变电产业园势头强劲,引领牵动效应明显。城乡沸腾起来了,人们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角落搜寻机会。工厂里、工地上忙碌着不少本乡本土人,有人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运输车队、修车的也全跟着起来了。

  而与之毗邻的盖州市双台镇,也在大踏步向城市化迈进。这个“辽南温泉第一镇”,温泉旅游度假区规划核心区域18.23平方公里,由西向东覆盖6个行政村,一大批项目有序摆放,双台镇先后被盖州市确定为全市开发建设五大板块之一、被营口市确定为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被辽宁省确定为温泉旅游度假区。

  营口市致力于把产业发展贯穿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大力培育工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大石桥镁产品及深加工、铝制品及深加工,开发区钢铁及深加工、重型装备以及熊岳镇的输变电装备、纺织服装和芦屯镇的包装制品,盖州市仙人岛石化、北海电机,老边区钢铁及深加工、石化和汽车保修设备,产业基地的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光电、新能源和新材料应用,高新区的安全智能装备等产业集聚区,壮大一批民营企业集团。积极开展“千企转型升级”行动,提高中小企业创新驱动能力,为加速城镇化提供支撑动力。

  以现代物流、金融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以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和节能环保服务业为重点的新型服务业,以旅游、商贸流通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都因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而拉开发展空间。北海辽东湾海蚀地貌公园、盖州古城改造、阿里巴巴营口产业带服务平台……大项目牵动服务业在新型城镇体系中集聚发展。

  去年,营口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7户,开(复)工投资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567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49个。鲅鱼圈鞍钢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沈鼓集团营口生产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用工缺口应运而生,去年营口市新增实名制就业5.26万人。

  一些农民能够去给大企业打工,同时服务业集聚又活了市镇,一些人迈进门槛较低的“第三产业”当了小老板,完成了产业转移,更多的人流、物流和就业岗位随之而来。

  换个地方更是换种幸福活法

  正在加速新型城镇化的老边区认为,不能让农民拎个筐就上楼,要让他们带着技术上岗。为此,老边区依托就业训练中心和乡镇、企业培训基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技能培训。他们还开展了“万人大培训”工作,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就地就近为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培训一批、鉴定一批、发证一批、就业一批,实行一条龙服务。

  同样向全域城市化挺进的营口开发区,高档次建设十大社区,几年来投入10亿多元,进行了2000多万平方米的整体搬迁改造,高标准建设居民回迁小区18个,1.5万户居民喜迁新居。村头闲聊变成广场漫步,坐便取代蹲坑,大超市冲击小卖部,城镇化一改农村长期封闭、单调的生活状态,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营口将 “老市民”、“新市民”、“新农民”三者幸福指数能否同步提升,看做衡量城镇化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书写好民生答卷。小区里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营口市去年投入7489万元改造57个老旧小区,2.9万户居民受益,完成回迁安置396万平方米,4万家庭“忧居”变“乐居”。新区老城机声隆隆,30公里的西部管网供热工程、31公里 “一级路标准”的外环路外迁改造工程完工,街路翻建、架设路灯、补植增绿,城区环境升级。乡村面貌欣欣向荣,去年营口启动14个镇、227个村的农村环境集中综合整治工程,改造旱厕6000座,维修、改造村路210公里,全市644个行政村每个村安装15盏路灯。

  营口正在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吸引农民有序迁入城镇、平等享有各类保障、能够充分就业、有稳定收入来源等方面的制度体系,使城镇化的过程成为体现以人为本的过程。

  每年11月初,营口市政府都通过当地媒体向全社会征集群众对党委、政府在民生方面的要求与希望,让惠民实事更加切中民需民愿。“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营口切实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对本地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集中力量重点解决饮水安全、卫生医疗、教育均衡、社会养老等问题,推进农村转移人口融入社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有尊严地实现城市梦想。

  养老服务体系工程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社会公益保障工程给予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东部振兴工程通过“雨露计划”播撒山区致富种子……民生建设理念与观念正在转变,既是增进百姓福祉,也为相关产业发展打开新空间,与经济发展互利互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