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通化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填充生态底色

日期:2019-03-13 09:57 作者:李岩 来源:通化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化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牢固树立“要金山是政绩,要绿水青山更是政绩”的发展观,坚持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以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为重点,以实施重点工程为载体,组织和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一场全民行动、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推进的“绿色战役”,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重点生态工程成效明显全市规划实施“三北”四期、“三北”五期、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使水土流失得到了治理、森林植被得到了恢复、林分质量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4.69万亩,封山育林46.4万亩,裸露山体修复工程面积3.2万平方米。森林资源呈现出“总量增加、质量提升”的可持续发展良好态势,为全市建设绿色通化、美丽通化、幸福通化提供良好生态支撑。

  城乡绿化美化协同发展全市坚持统筹兼顾、以绿促美,以乡土树种为主,花、草、树、藤并重,多层次、多品种、多形式布局,着力提升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水平。实施了城区环山植被恢复工程、城区绿化美化工程、乡村水泥路绿化工程、村屯绿化美化工程和创建森林小镇等活动,努力打造精品、提高档次,为通化创建成为中国北方最宜人居的城市创造基础。同“创森”前对比,市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从创建初期的35.03%增加到41.14%;村屯绿化率由32.8%增加到33.4%。目前,全市有“国家级生态乡镇”14个,“省级环境优美城镇”26个,“省级生态村”12个,有力地推进了城乡绿化美化进程。

  宜居乡村建设特色鲜明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目标,按照“一村一色、一街一品”要求,采取改造庭院绿化景观、绿化美化乡村道路、建设村民广场、营造护村林等措施,提高乡村森林覆盖率,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活力。近年来,投资3000万元,建设完成了通化县二密镇马当村、集安市台上镇东升村、二道江区铁厂镇三道沟村等标准化绿美村屯978个,森林小镇6个,创建具有民俗特色、文化内涵和示范性的美丽乡村50个,美丽庭院10万户。全市新增乡村公共游园面积32.1公顷,新建村庄围村林61.74公顷,庭院林176.72公顷。通化县快大茂镇赶马河村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集安市鸭绿江畔万亩油菜花、东昌区金江花海等,不仅为美丽乡村再添特色,还将乡村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新地标。

  绿色富民产业迅速发展全市坚持造林与利用协同,绿色与产业并举,在突出抓好造林绿化、夯实森林资源基础的同时,着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推进以林下参为主的中药材、红松果林、山核桃等特色林业产业发展,各类基地面积达到75万亩。苗圃677个,成为东北地区苗木生产集散地。全市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32家,省级产业基地17家,省级产业园区3家,林业专业合作社近280家,私有林场39家。2018年底,全市林业生产总值255.47亿元,涉林人均收入4548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2.6%,从事林业总人数18.2万人,林业经济成为最广泛的民生福祉,林业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