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聚焦产业革命“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是贵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的第一年;
是贵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产量从500吨到6.84万吨,产值从300万元到6亿元,企业从1家到19家,专业合作社从0到48家。安龙县食用菌产业三年的裂变发展,被视为2018年我省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一个精彩缩影。
2018年,安龙县食用菌种植达1.3万亩(亿棒),覆盖贫困户1.47万户6.39万人,完成分红3734.68万元。
2018年,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全省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785.19万亩,替代种植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作物666.67万亩,粮经比调整到35:65。预计农业增加值达到2270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居全国前列,为我省近六年来的最高增速。
“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符合实际、卓有成效、深得人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杨昌鹏表示,农村产业革命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源,增加了农民收入,增长了干部才干,促进了农村繁荣,必须坚定不移将农村产业革命进行到底。
农业产业增加值增幅6年来最快
2018年,农业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的同时,绿色生态的发展方式得到坚持。
全省新增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36.1万亩、农产品2540个,绿色食品8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8个。
全省有效期内“三品一标”种植面积达4706.2万亩,占全省6828万亩耕地面积的68.9%,“三品一标”产品6771个,提前2年完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任务,贵州农产品绿色、生态、健康的声名在外。
通过直销平台、批发市场、电商平台、对口帮扶等平台销售,农产品销路持续拓宽,“黔货出山”的渠道持续畅通。
龙里县湾滩河镇农民种植的豌豆尖,在港澳市场一斤卖出100多元“天价”。与原来种植玉米相比,形成天壤之别。
贵州农产品,不仅做到了优质,也做到了优价。
在农村产业革命的拉动下,三次产业融合加快,促进了农产品市场流通、加工转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发展。
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37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8%,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9%。
铜仁市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发展抹茶产业,延长茶产业链,提升茶产业附加值,获得了“中国抹茶之都”“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两块国字号招牌。
湄潭县依托60万亩生态茶园发展茶旅一体化,不仅卖茶叶,也卖风景。“农业+”加出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贵州“农业+”的案例比比皆是。2018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营业务收入达90亿元,同比增长11%。
预计,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70亿元,同比增长6.8%,为6年来最快增速,增速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相比2012年,2018年农业产业增加值在全国排序上升了8位,实现了后发赶超、争比进位的历史性跨越,我省农业进入了全国中上游水平。
总体来看,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全省农业工作有序推进,始终保持良好态势,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效经济作物新增纯收益超过205亿元
据省农业农村厅测算,贵州省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远比传统籽粒玉米产值高,平均亩新增纯收益3079元。
数据的对比显而易见:蔬菜亩均新增纯收益2894元,比籽粒玉米亩新增纯收益2249元;水果亩均新增纯收益3914元,比籽粒玉米亩新增纯收益3279元;中药材亩均新增纯收益5233元,比籽粒玉米亩新增纯收益4607元;茶叶亩均新增纯收益6028元,比籽粒玉米亩新增纯收益5422元;食用菌亩均新增纯收益1.37万元,比籽粒玉米亩新增纯收益1.3万元……
2018年,全省替代玉米种植的667万亩高效经济作物,总共新增纯收益超过205亿元。涉及农户204万户788万人,实现户均增收1.01万元。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种高效经济作物,大力推进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大幅提高了土地出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每亩人均纯收益明显增长:在安龙县食用菌产业园,1户贫困户到园区种植2个食用菌大棚,一年种植两季,就可实现收入10万元以上;在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浪塘村,村民们抓住机遇改种辣椒、西红柿、折耳根、生姜等作物;当年折耳根亩产量4000斤以上,年产值超1万元;辣椒亩产量3000斤,年产值超过6600元;在金沙县禹谟镇中坪村,香葱产业每年可种植4茬,每亩产值可达2.4万元。扣除成本,纯利润达到8000元……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中,农业产业产值和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他们高兴地说:“增收,就是硬道理;增收,就是好日子。”
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为35∶65
贵州山多地少,传统种植玉米,广种薄收,破坏生态。
土地,必须换一种种法。
2018年初,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发出号召:以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为重点,把低效的传统作物退下来,把高效的经济作物种上去。并且明确,全省计划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00万亩。
随即,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夏秋攻势”陆续展开。一年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精心策划,喷薄发力:15度以下的耕地,主要改种蔬菜、食用菌、草本中药材等高效作物;15至25度坡耕地,主要改种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等;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林以经果林为主,发展林下经济。
一年来,贵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扬长避短,在“专、精、特”上下功夫,着力发展茶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生态养殖等高效特色产业,农业发展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
在全省积极开展农村产业革命的大潮中,各地结合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率先以500亩以上坝区为重点和示范,举起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旗。
全省1725个500亩以上坝区,按照“一坝一策”,逐个制定产业调整方案,打造现代农业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
秋后喜算丰收账。2018年,全省共调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785.19万亩,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目标。替代种植蔬菜、水果、中药材、茶叶、食用菌等经济作物666.67万亩,占调减面积的84.91%。
在结构调整中,全省蔬菜、食用菌、水果、中药材、规模生产基地由2017年的3016个增加到4208个,增长39.5%,规模经营不断推进。
原玉米退耕还林118.52万亩,占调减面积的15.09%。种植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茶树、果树、木本中药材等作物,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同步实施找到了结合点。
2018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进一步提升,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到3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