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产业扶贫岢岚迸发新活力

日期:2019-01-21 10:31 作者: 来源:山西农民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手段,是加快脱贫的必由之路。
  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岢岚县,近两年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深情嘱托,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推进羊、豆、马铃薯、沙棘、食用菌、生猪六大传统产业和光伏、中药材、乡村旅游三个新兴产业,精准实施“8311”产业扶贫项目,不仅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而且有力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隆冬时节,记者行走在“还是这方水土,已能养好这方人”的这片土地,看到的是这里产业蓬勃的力量和希望,贫困村和贫困户正在发生着的深刻变化。

提升传统产业

支撑贫困户持续增收

  岢岚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因境内有“岢岚山”“岚漪河”而得名。由于地方口音,岢岚总被外地人听成“可怜”。此“可怜”并非那个真正的“可怜”,但岢岚贫穷、脱贫成本高却是真实存在的现状。截至2017年底,全县6.3755万农村人口中,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442户1.97万人,贫困村116个,贫困发生率高达30.9%。
  偏、小、穷、陋,有人形象地比喻岢岚“山穷天穷地穷”。看山,远山近岑,平缓连绵,无矿产资源,无秀丽风景;看天,年均降雨量只有400多毫米,年均气温只有6℃,每年无霜期只有110天;看地,土地贫瘠,坡陡沟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
  但岢岚“山穷天穷地穷”的背后,也并不是一无所有。因地处晋西北高寒山区,农田广阔、土层深厚、气候凉爽、草资源丰富,岢岚有“骑在羊背上的岢岚”的美誉,被称作“三晋绒山羊第一县”和“中华红芸豆第一县”。
  “一村一品一主体”特色产业扶贫战略开启以来,岢岚县相继出台一系列补贴办法,着力发挥 “晋岚绒山羊”“中华红芸豆”两个国字号品牌优势,全力巩固和提升羊、豆、马铃薯、沙棘、食用菌、生猪六大传统产业,使之成为贫困户持续增收的主渠道。
  岢岚县农委主任王慧生介绍,按照产业扶贫“五有”标准模式,2018年全县投入专项奖补资金893.4万元,通过合作社规划实施红芸豆、马铃薯、谷子、杂粮、玉米、高粱、瓜果蔬菜、观光油菜等区域特色明显的八大类特色产业种植园9.6万亩,带动贫困户3412户实施规模种植4.4万亩,户均增收1690元。在8个乡镇规划建设羊养殖园区13个,总圈舍面积达13064平方米,总预算587.88万元。
  在“8311”产业扶贫项目方面,该县结合部级红芸豆高产创建项目建设10个千亩核心示范园区,带动贫困户3000余户实现种豆增收。引进新大象集团,通过“1+1+1+1”和“211”两种模式,引领450户贫困户走上养猪脱贫路。由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结合特色经济林项目新种植6万亩沙棘林,改造老旧沙棘林5万亩,带动1752户贫困户4569名贫困人口,户均增收超万元。
  下大力气打造红芸豆县域公共品牌,积极扶持红芸豆深加工和产业升级,以电商扶贫为抓手,打破“地头压价”模式,直接拉升贫困农民收入,岢岚走出了一条稳定带贫的路子。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2018年该县晋粮一品公司以高于市场10%-30%的价格将贫困户种植的红芸豆统一收购、统一深加工,再通过“互联网+品牌”统一销售,带动2000余贫困户户均增收900元左右,有效化解好芸豆卖不出好价钱的问题。

壮大特色产业

延伸产业链带农增收

  产业扶贫的大量成功经验证明:只有把贫困村、贫困户嵌入特色产业发展链条,贫困户才能搭上产业发展的 “顺风车”,摘帽脱贫更快速,发家致富更稳当。
  以龙头企业为载体,上下游两端双向延长,不断加固和重组产业链条,带动贫困户跟着企业发展,傍着企业增收,岢岚县依托特色产业,在理论和模式上双双革新了传统产业扶贫的路数。
  屋外呵气成冰,屋内干劲火热。2018年12月19日,记者走进位于岢岚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山西晋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选—排酸—剔骨—修割—包装……公司现代化的屠宰分割车间内,以贫困户为主的女工们正娴熟地对肉羊进行精细分割。
  2017年6月开工,2018年9月即运营的晋岚生物公司,是岢岚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深度贫困地区要改善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的指示精神,依托“晋岚绒山羊”“岢岚柏籽羊”两大品牌和全县65万只优质羊资源,新建的一个支撑全县产业扶贫半壁江山的全产业链公司。
  屠宰分割车间主任李云生介绍,公司总投资1.1亿元,规划设计年屠宰加工羊30万只,开发冷冻鲜羊肉及下货类产品100种,将每只羊的附加值提高1000元以上。晋岚公司作为一个项目落地,其意义不仅仅是补齐岢岚羊产业链中屠宰和肉制品加工滞后两块短板。通过订单养殖、保底收购等方式,项目将帮扶带动1272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增收1000元,三年内联结贫困户养羊9万只,人均增收2500元,直接和间接带动650人“有事可做”。
  “项目的实施,将促进岢岚羊产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实现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目的”。 李云生强调。
  说起岢岚的特色产业,绕不开被称作黄土高原“维生素”的沙棘。数据显示:岢岚目前有野生沙棘林42万亩,沙棘拥有量为全省最大,沙棘品质高居全国首位。
  壮大沙棘产业,实施“绿色扶贫”,近年来岢岚县扩大沙棘种植面积,启动沙棘产业项目,引进沙棘加工企业,成功打造出了一条 “种植沙棘—改善生态—发展生产—农民增收”良性发展的循环产业链条,让小沙棘挑起了产业扶贫的大梁。
  落地该县羊圈会村的山西山阳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现代化沙棘生物提取及保健食品综合性加工企业。公司生产副总徐俊卿介绍,从基地带动、原料带动、用工带动、协议带动着手,公司积极探索与贫困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2016年建设沙棘基地2000亩,带动50户贫困户实现增收;2017年收购沙棘原料约5000吨,带动2000户贫困群众采摘沙棘,户均增收7500元。
  徐俊卿说,此外公司还吸纳49名贫困人口进厂务工;通过“五位一体”扶贫小额信贷模式,与500多户贫困户签订协议,采取定额分红和订单回购两种方式实施帮扶,其中定额分红向贫困户每年支付4000元,连分三年红利。
  在岢岚县实地采访,记者发现,以“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产业+转移就业”等形式,岢岚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立足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农增收的 “龙头”,这些龙头正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村从“输血换貌”向“造血制氧”转变。

培育新兴产业

引领贫困村快速增收

  立足脱贫、衔接振兴、着眼小康……变劣势为优势,挖掘和培育光伏、中药材、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推动贫困村改天换地,引领贫困村快速增收,是岢岚县实施产业扶贫的又一亮点。
  该县王家岔乡的宋长城景区PPP项目就是这其中,最耀眼的一项产业带贫、产业富农工程。顶着凛冽的寒风,记者走进王家岔乡王家岔村,漫步村中,青砖、灰瓦、木制的屋顶门头,院子外墙上抹着黄色的稻草泥,修缮一新的村民住宅处处流露着古朴的乡村风情。抬头远望,清晰可见山间蜿蜒起伏的宋长城。
  岢岚县文化局副局长李艾王申说,宋长城景区是岢岚县人民政府与山西六建集团合作启动实施的一项脱贫攻坚重点项目,总投资将达53226.66万元,分两期建设,三年完成。PPP的形式化解了 “没钱干事”的问题,项目辐射王家岔乡、宋家沟乡8个行政村、300余户村民。景区除拥有全国唯一的宋代长城外,还有3.6万亩的高山草甸,最终是要打造一个高寒地域创意农谷和旅游休闲宝地。一期工程通过吸收贫困劳动力参与、为贫困户提供营商平台、组建旅游合作社、土地经营权流转等,已直接和间接带动了26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春江水暖鸭先知”。“宋长城”脚下的武家沟村村民已尝到吃上“旅游饭”的甜头。53岁的贫困户李富贵乐呵呵地对记者说,2018年他靠发展民宿,已接待驴友三十多人次,挣到了小一万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借助开发“宋长城”,王家岔乡按照“五有”标准,还建起寇家村纯粮酿酒厂、王家岔油坊、酒醋联合生产线,启动实施蘑菇山货加工等项目,探索构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相互依存的利益联结机制,引领贫困户由“靠天吃饭”向“专产专业”转变,确保有稳定收入。
  岢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红兵说:“将乡村旅游放在产业扶贫的大格局中,岢岚有着深刻的考量和长远谋划:那就是让贫困群众真正拥有一个值得留恋也能够守得住的家乡。”
  全县90个贫困村实现“五有”全覆盖;22个企业、346个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产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起紧密、半紧密利益链接机制;2018年纳入产业扶贫范畴的贫困户,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
  扶贫的“根”在哪里?“根”在产业。产业越精准、越具可行性,扶贫这棵树就越茂盛。
  让传统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成为贫困户“生钱”的产业,让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岢岚的产业扶贫之树开枝散叶,正迸发前所未有的旺盛生命力,推动 “户脱贫、村退出、县摘帽”走向最后的胜利!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