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大丰大足 大美“三农”

日期:2019-01-18 10:00 作者: 来源:大足农业信息网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农,天下之大业也。”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底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近日,大足区2018年度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公布,在1436平方公里土地上,按照“一区四基地七品‘十八村’”的发展思路,产业布局兴旺,农业生态园区众多,乡村旅游目的地异彩纷呈。2018年预计总产值72.9亿元,增加值48.9亿元,增4.7%,人均收入16388元,增长9%。

  一年来,该区以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绿色转型为抓手,以“强、美、富”为重点,全面谋划推进“三农”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美丽画卷正铺展。

  1、振兴之美

  颜质结合,农村“面子”“里子”一起新

  蓝天白云下,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村道小路旁、门前屋后整洁如新,花坛中的绿植、花朵随风摇曳;村中,城区市民或步行、或跑步、或闲游,或在农家乐品尝特色美味…..这是元旦假期在大足区棠香街道和平新村随处可见的景象。从过去普通小山村到特色旅游村,和平村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而村子之美不只表刻生态情形上,也表刻文化再起上。去年以来棠香街道大力实施“文化传承+特色农业+村民新居+生态旅游”措施,通过农旅融合,强力推进“棠香人家”重点项目建设,正使原乡原景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已初步显现,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据了解,截至目前通过建设“棠香人家”项目,该街道每天将吸引上万市民前来散步休闲。而和平村之变只是该区以“大足十八村”作为乡村振兴重要突破口的一个缩影。

  据大足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大足十八村”不是行政意义上的18个村,而是农、旅、文商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片。自从去年开始,该区每两年就将组织全区24个镇街,开展一次竞争性比选排名,前10名被确立为优先实施的示范村。对于示范村,优先配置各类资源:整合涉农资金,承接各级各类试点、招商引资项目入驻,以及加速完善水电气讯路、文旅教科卫等基础设施。

  如“老家·观音岩”示范片,去年在国有企业牵头下,制定了乡村旅游规划,完善了基础设施,布置了优质果蔬产业,探索了农村“三变”改革,特别是去年的李花节和采摘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基本实现了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目标。现在已经初见成效了。

  打造一点,串联一线,以线连片,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提升农村“颜值”,厚植农业“家当”,提升农民“底气”,大足正将祥和秀美的乡村新图景描绘得愈发清晰。

  数据链接——

  截至2018年底,大足全区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大足十八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已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示范片1个、乡村旅游线路精品线路6条,建设“老家·观音岩”“棠香人家”“原乡·荷花村”“大唐丰域”等30余个极具地方特色,集休闲、观光、体验、亲子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区。截至2018年底,全区乡村旅游人数超880万人次,收入近28.04亿元。

  2、共享之美

  找准切点,产业先行助力“长流水”

  一处处共建黑山羊产业基地、一片片花卉植物园、一条条特色蔬果产业带,如潮水般在大足不断涌现…..近年来,伴随着大足区新一轮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该区在乡村“面子”“里子”焕然一新的同时,产业致富也正让村民们安居乐开颜。

  其中,在季家镇新水村,昔日荒山正变“聚宝盆”。据了解,曾经的新水村是重庆市级贫困村,在通过修建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帮扶之后,于2013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但是从整体来看,新水村仍相对比较贫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如果没有特色主导产业的支撑,很难真正做到巩固脱贫成果及实现脱贫致富。

  直到2017年,通过致富带头人陈德彬的带动,整村发展起花椒产业才真正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合作发展模式下,如今季家镇的新水村、梯子村、柏杨村等均发展了以花椒产业为重点的村集体经济。

  截至目前,该镇内花椒种植面积已超过5000亩,许多贫困户在的花椒基地打了工,挣了钱,更获得分红,脱了贫。

  “要让‘及时雨’与‘长流水’并存,就必须变‘输血’为‘造血’”。近年来大足区正瞄准了这一点,把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作为重要抓手,来推动大足脱贫攻坚的“造血”功能。

  据大足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该区明确了涉农资金整合的30%用于重点贫困村,并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发展模式,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房屋、技术、劳力等资本参与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

  而类似上述花椒产业让荒山正变“聚宝盆”的案例还有很多,如今大足各帮扶村纷纷探索特色产业,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态势,围绕冬菜、黑山羊、雷竹笋、优质粮油、荷莲、海棠等7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富硒这一康养产业实现了“一村一品”“一品一策”,确保产业项目扶贫精准到位、效果明显。

  数据链接——

  2018年,大足全区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38亿元,实施产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9类脱贫项目。已建成35万亩优质粮油基地,30万亩冬菜、雷竹、荷莲、葡萄、枇杷等特色基地,农业产业化及农业生态园区100余处。

  3、转型之美

  立足绿色,科技和品牌给农业插上“翅膀”

  初冬时节,在中敖镇加福村1000多亩“最忆小橘”园,圆润饱满的柑橘正待采摘。一亩地能创造两万元产值的这里,柑橘遵循着近乎苛刻的有机种植标准—— “喝”的是清澈山泉水,施的是有机肥;自创技术“以草治草”,种植蒲公英贴地生长,压制杂草。其次,与科研机构合作,引入获重庆柑橘金奖的优质品种。

  而在大足“原乡荷花村”,从种植莲藕到2004年重庆高交会上参加太空育种项目,利用12个太空荷花品种陆续培育出了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命名的“普贤”、“千手观音”、“如意观音”、“笛女”等20多个新品种,给“荷花村”带了卖点,“原乡·荷花村”更是因此获得“2018《魅力中国城》年度魅力乡村旅游目的地”荣誉称号。

  ……

  农业生产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如今绿色科学发展的导向也更加清晰。

  据大足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依靠科技兴农,近年来,该区不断加快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的应用,正把农业科技成果“写”在大足大地上。如“稻+”生态高效种养的研发,让科技转化为成果,促进地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拾万镇长虹村打造的“五彩稻田”等。立足养殖、花卉、瓜果、蔬菜等重点产业,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明显、效果突出、示范效应显著的“院地合作”平台,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支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成果研发转化、农业人才培养等服务。

  除此之外,立足品牌强农。该区正积极构建以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区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三品一标”品牌为基础的农产品品牌体系,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和营销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知名度和影响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