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威市委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高效节水之路,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一
如何破解“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武威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起步阶段,在耕地持续压减、水资源长期短缺的情况下,要解决结构性缺水,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调结构、增效益上下工夫。武威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经过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后,提出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坚持以节水增收为目标,主攻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
2010年初,武威市委作出了建设“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的重大决定。2012年,市委全委会议作出《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决议》,确定了到2016年全市设施农牧业达到70万亩、实现户均2亩棚的发展目标。
以此为统领,武威市始终把发展主体生产模式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明确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坚定不移强力推进。坚持把设施农牧业建设作为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任免奖惩挂钩,并多次表彰奖励先进单位和个人,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
武威市坚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培育高效特色产业”并举,积极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加快培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生产方式以传统种养为主向设施种养为主转变,农业内部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协调发展转变,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16年,全市共发展设施农牧业5.6万亩,累计达到90.6万亩,农村户均2.6亩;新增特色林果基地12.84万亩,累计达到168.5万亩,农村人均1.1亩;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174个、累计达到3884个,新增规模养殖户4405户、累计达到14.56万户,畜禽饲养量达到2727.11万头只,肉蛋奶产量达到27.45万吨。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蔬菜产业规模稳居全省前列,面积达到75.11万亩,甜高粱种植基地达到40.2万亩,马铃薯面积达到43.01万亩。全市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达到208.3万亩,占到农作物总面积的54.6%。农业增加值由2011年的67亿元提高到10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来自主体生产模式,成为稳定可持续增收的富民产业。
二
武威市坚持设施农牧业“规模化、区域化、多品种、高效益”发展方向,扩大建设规模,集中连片建设,推动设施农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实现了生产区域由川区向沿沙沿山区、山区、沙区延伸,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拓展。全市设施农牧业万亩以上乡镇达到31个;日光温室千亩以上乡镇达到46个。设施农牧业区域化布局不断优化,形成了绿洲井泉灌区、黄灌区、金强川区精细蔬菜,沿山冷凉灌区设施葡萄、食用菌,沿沙区、民勤湖区甜瓜等日光温室种植优势产区;凉州区生猪、肉牛,民勤县肉羊,古浪县生猪、羔羊,天祝县白牦牛、毛肉兼用羊等畜牧业优势产区。
加大政策支持,助推产业发展。武威市争取实施国家、省里农牧业重点项目,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增加财政性资金投入。抢抓妇小贷、双业、双联、精准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惠农贷款政策机遇,全市五年来累计投放“五项惠农贷款”302亿元,农户户均8.7万元,覆盖全市80%的农户,有效破解了发展资金短缺瓶颈。深化水权水价改革,全面推行农业用水差别水价制度,设施农牧业地表水优惠不低于20%、地下水优惠不低于50%。
坚持依托科技创新和推广,促进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同步提升。严格执行技术服务承包责任制,组织各级农牧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指导和服务,提高技术服务到位率和技术指导精准性、有效性。
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集成推广标准化种养、病虫害绿色综防、智能化水肥耦合等先进适用技术,日光温室良种化率达到80%以上;牛、羊、猪、鸡良种化率分别达到90%、92%、99%和99.2%。持续大规模开展培训,年培训农民及技术人员50万人次以上,培养出一大批种养能手和农民科技示范户。
认真组织实施省部级蔬菜标准园和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2016年,全市申报创建省级设施蔬菜标准园10个,其中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8个。
充分利用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平台,制定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50项,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快建设高标准农产品出口基地。截至目前,备案出口农产品企业和合作社达到54个;产品基地备案面积达到67.5万亩;注册登记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达到12家。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全市93个乡镇监管站全部建成,监管能力稳步提升,蔬菜、畜禽产品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161个。
开展标准化创建,延长价值链增收链。武威市通过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提升农产品市场知名度,扩大市场销售份额,推动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前延后伸、融合发展。
加快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制定并推行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50项,备案出口农产品生产主体54个(合作社32个、企业22个),备案基地面积71.6万亩(种植业52.55万亩、林业12.55万亩、养殖业6.5万亩),备案注册登记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合作社12家,备案出口品种36种。
逐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颁布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60余项、绿色食品标准20余项、有机食品标准2项,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示范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畜禽养殖标准示范场各1个,省级高原夏菜绿色食品示范区、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各1个。
加快“三品一标”产品培育和认证,加强证后监督管理,全市有效使用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24个、绿色食品121个、有机食品2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8个,“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达到176个,认证面积占种植面积的57%、养殖总量的49.7%。现已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开展例行检测和监督抽检,蔬菜、畜禽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