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土专家”引来院士工作站

日期:2019-01-17 09:28 作者:李霞霞 来源:农村大众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新年伊始,临沂市兰山区李官镇清春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盖钧镒院士工作站就开始忙碌起来。元旦前,该工作站正式通过山东省科技厅审核并备案公示,专攻大豆和奶桑植物蛋白产品研究。

  院士工作站入驻李官镇,与合作社创始人杨清春密不可分。合作社是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集体、农业农村部蔬菜标准园……他本人还是“齐鲁乡村之星”。

  一个普通农民引来院士工作站,杨清春说关键在科技。杨清春家里世代都是菜民,2008年他率先领办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刚起步时,针对农民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等难题,杨清春大胆做出了全省首创:创新提出“零首付、一免费、两统分、三包办”的发展模式。农民无需资金就能加入合作社,科技零距离全程免费服务,统一建高标准大棚,分户承包管理;统一绿色防控技术标准,品种统管,农资帮购、产品帮销、账务帮管。这些彻底解除了菜农的后顾之忧,种植积极性被彻底调动起来。

  杨清春发现,大棚蔬菜价格虽高,但相比露天蔬菜,大棚保温性差,管理成本高,用药大、蔬菜口感较差。为此,杨清春想办法让科技长腿,走好科技“最后一公里”。他到处考察学习,还专门聘请了兰山区农业专家许传山、临沂大学李广军教授等,成立了临沂清春高蛋白植物研究院和设施蔬菜技术研发中心,与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临沂大学等高校合作项目17项,成为发展的动力源、智囊团,给传统种植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2017年,在许传山为主要成员的团队努力下,合作社终于研发出了一种三温两防控蔬菜大棚及建造方法。该方法将过去病虫防控的农艺防控,创新为设施防控,在建造中通过实现防虫网、地膜等全覆盖,达到农艺防控的目的,彻底颠覆了过去传统药物病虫害防治的手段和思维模式,申请了3项国家级发明专利。这种大棚一年就发展了1000多个。合作社专家们还发明了一种蔬菜废弃物有机肥制作方法,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也申请了发明专利。

  在科技的支撑下,合作社先后荣获农业农村部蔬菜标准示范园、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山东省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等荣誉称号。合作社丰富的资源和杨清春专注科技的态度获得了院士的青睐,中国工程院院士盖钧镒决定在清春蔬菜基地建立院士工作站。

  今年,杨清春将以“合作社+基地+社员”发展为主体,以科研平台和市场平台为两翼,进一步大胆创新营销方式、管理方式和种植模式,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快速向智慧化、绿色化方向转型,让越来越多的合作社成员在“接二连三”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将传统农业真正“玩”出新花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