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在黑土地上播种希望——吉林农业大学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秘

日期:2019-01-08 13:27 作者:李有宝 王清博 张力军 来源:吉林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2018年年终岁尾,一个喜讯传遍了吉林农业大学校园——

  农大荣获首批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单位奖),这体现了农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成就,更体现了农大人对吉林省农业农村科技进步的担当。

  农大党委书记席岫峰告诉记者,2018年,学校累计转让科技成果35项,合同金额1255万元,其中,15项成果实现集成转让,合同金额1000万元,创学校单笔转让金额最高。3年来,学校累计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横向项目219项,转让专利、植物新品种等48项,到位经费10290万元。

  创新体制机制 激发转化热情

  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长期以来是个难题。如何化解呢?

  近年来,吉林农大制定、修订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科研工作绩效管理办法》《科教兴农(企)管理办法》《教职工离岗创业以及校外任职和兼职管理规定》和《教师(科研)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等管理制度,建立了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从而化解了难题,找到了新的路径。

  在收益分配方面,规定转让所得净收益的70%奖励成果完成人。横向科研项目所得收入可以列支小于等于30%的科研绩效,在职称评聘中给予认定;

  在科研工作绩效方面,学校对开展成果转化和横向项目的项目完成人按照可支配经费5%的比例进行奖励;

  在风险防控方面,实行公示公告、逐级审批、成果备案等制度;

  在成果评估评价方面,实行协议定价、市场挂牌等多种定价方式;

  在职称评定方面,评定教学研究型教授科研成果转让需累计到位经费30万元以上,科研创新型和推广型教授需达到500万元以上,单独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突出贡献个人;

  在科教兴农(企)方面,对参与成果转化和科教兴农工作的教师实行政治上鼓励、经济上奖励、职称上激励的“三励”政策,教师开展科技服务每天按照3个学时计算教学工作量。

  “一水激活万水流”。政策制定与政策解读同步起草、同步发布、同步宣讲的“三同步”制度,为成果转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极大地激发了科教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热情。

  打造科创平台 构建运营体系

  怎样才能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又怎么能高效进行转化?农大人是这样做的:

  加快资源整合,发挥集聚效应。

  把学校现有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人参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食用菌新种质资源创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动物生产及产品质量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参茸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等78个国家和省部委级科研平台整合起来,积极承担国家的科研项目。“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415项,科研经费达到10.08亿元。

  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84项,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和质量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首位,现有有效授权专利410项、植物新品种100余个、专有技术及新产品1000余个。

  与此同时,农大拥有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吉林省技术转移试点单位,拥有教育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部“星创天地”、科技部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吉林省首家“吉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吉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吉林省双创示范基地、东北农业生物科技国际孵化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这些平台能够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提供全程服务,成为知识和技术流动、扩散与转移的桥梁,科技与应用、生产的纽带。

  设立科技推广中心,具体负责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横向项目、科技培训及科技推广等相关管理工作。

  成立了吉林农业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和科技开发公司,两个公司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学校所投资企业的股权和经营性资产,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推进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工作。

  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科技推广中心制定了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与吉林省科技大市场、吉林省科技投资公司、社会化中介机构等20余家科技服务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开展了知识产权运营、成果孵化、商业推介、产学研合作、投融资对接、知识产权评估等多项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3年来,累计开展推介活动70余场(次),获得风险投资500余万元,发放资料20余万份,与政府、企业合作对接120余次,接受“12316”“12582”等新农村热线电话咨询5000余次,开展广播、电视讲座100余次。

  科技花开处处 转化硕果累累

  农大校长冯江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老校长李玉提出的办学之路,学校一贯坚持走此特色办学之路,我们构建了覆盖全省,部分领域辐射全国,逐步向国际延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网络。近年来,学校积极对接新疆阿勒泰地区开展科技援疆,精准扶贫助力洮南市那金镇好田村实现整村脱贫,科技成果落地陕西、云南、贵州等地,乃至科技推广走出国门落地非洲赞比亚,探索了‘专家团队+示范基地+农技推广员+企业+农户’的成果快速转移转化模式,形成了技术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等三大技术成果扩散体系。”

  通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技术挂牌交易和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形式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多途径快速转化,3年来,累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58项,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34项,转让专利、专利申请权、植物新品种等48项,学校取得的新品种和产业化新技术已在省内外大范围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新增产值逾100亿元。

  阮长春研究员主持的“赤眼蜂高效利用与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大面积推广应用”项目实施,极大提升了赤眼蜂工厂化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促进了赤眼蜂产业的发展,赤眼蜂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生物防治事业的快速发展。3年内共计防治玉米螟面积2960万亩,为农民挽回玉米损失11.73亿公斤,扣除防治投入,使农民纯增收益21.75亿元。

  吕文发教授主持的“奶牛健康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连续多年在吉林省、山东省等地区142个奶牛场推广应用,技术覆盖面达12万头奶牛,提高了奶牛产奶量、降低了疾病发生率,合理利用地区饲料资源,降低奶牛养殖成本,3年内累计新增经济效益2.88亿元。

  刘景圣教授主持的“玉米主食工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成果开发了6种玉米面制主食产品,研制了3台(套)玉米主食化加工关键设备,建成了玉米重组米、玉米面馒头和玉米焙烤食品3条示范生产线,近3年实现累计销售收入1.22亿元,为企业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高洁教授主持的“人参主要有害生物安全防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果对于吉林省人参产业的发展和中药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重要推动作用。已在吉林省14个人参种植市县广泛推广应用,建立有害生物安全防控示范基地6个,3年累计推广面积4390万平方米,产品顺利出口至韩国、日本等国,累计增加人参产值2.05亿元。

  还有“中国食用菌南菇北移、北耳南扩关键技术创新与生产体系构建及应用”项目,“牛主要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以预保护模式提高仔猪免疫力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免疫增强型抗感染微生态制剂创制及在健康养殖中的应用”项目,“玉米叶斑病流行规律及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项目,“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吉农大878、吉隆868选育与推广”项目……都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农企盈利,取得了较好社会效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