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濯村的改革与开放

日期:2018-12-28 09:06 作者:祝超群 张景亮 李梦 庞志远 来源:农村大众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濯村坐落于莱阳市南二十公里处,北倚凤山,南濒五龙河,是莱阳市第一大行政村,共1636户、5000余人。濯村过去是出了名的“脏乱差穷”村,如今是花木环抱、风光旖旎的乡村振兴典型村、标杆村。先后获评“全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等30余项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17年,濯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8亿元,集体经济总收入186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2.2万元。

  曾经的养鸡专业村 

  种下了10万株樱花树 

  23年前,濯村的小伙难娶,姑娘难嫁。

  1996年以前,濯村是养鸡专业村,全村80%的村民都养鸡,“晴天鸡粪遍地,雨天污水横流”。1993年,从董格庄村嫁入濯村的宫月香,婚后收到的第一份礼物竟是一双雨鞋。“结婚那天下着雨,村口遍地都是水和鸡粪,我恨不得扭头回去。”宫月香说,她套着雨鞋捏着鼻子才蹚了进来。蹚进濯村的两三年里,宫月香穿坏了两三双雨鞋。

  1996年,35岁的高云建回村当领头人。此后,村庄从环境到收入都有巨大提升,宫月香一家自然成为其中受益者。如今,46岁的宫月香和丈夫住在村里集中盖的两层小别墅里,做空姐的女儿刚嫁出门,乖巧的小泰迪狗给两人解了不少闷。宫月香也闲不住,打小喜欢花的她,进了村里一家搞花卉的企业打工,每月能挣两千多元零花钱。

  宫月香隔壁的邻居是62岁的盖忠臣老两口,也住在160多平方米的两层别墅。老盖如今在村里的“泰康食品”上班,一月到手两三千元工资,再加上周末给村里抄抄水表挣点零花钱,日子过得不错。在濯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都能领到300—500元不等的养老生活补助,村民人手一本价值500元的“粮油证”,凭此证可以到村里的粮油站领取等额粮油。

  这样的好日子,23年前盖忠臣不敢想。老盖是村里养鸡的老把式,1997年村里拆鸡棚搞绿化建设时,他想不通。“养鸡赚钱致富,凭啥不让养!”连续几个晚上,他都和一帮村民蹲在高云建家不走,想要说说理。当时,谈绿色发展、保护环境,并没有多少村民能理解。如今的老盖早明白过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年,他还花了30多万元在村里为当兵的儿子买了套别墅。“孩子回来不用出去找工作,村里大小企业有几十家,环境还那么好,年轻人挣得也多。”

  邓晓枫是濯村“泰瑞花卉”的“老板娘”,也是宫月香的老板和朋友。邓晓枫是台湾人,已在这里生活了17年。17年前,邓晓枫的老公——台商王秋林决定在濯村投资建厂。当时,濯村还很脏,邓晓枫接受不了这里的厕所。“当时的厕所没有门,苍蝇到处飞,不知道在哪里下脚。”邓晓枫觉得这里卫生条件太差,没法生活。

  然而,随着村内近10万株樱花树等绿化苗木逐年长粗,以及盖忠臣等养鸡户的退出,濯村的绿化蓝图也慢慢绘就。濯村村貌生态的质变,不仅让王秋林夫妇一住就是17年,还让另一位台商王世昌把老母亲接到濯村养老。

  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巨变源自改革 

  23年来,濯村的巨变源自改革。

  濯村的改革首先是人的改革。“没有高云建书记,就没有濯村的今天。”濯村74岁的老党员宫廷武说,这是所有村民的心里话。1996年的濯村还是个薄弱村,村班子散乱无章,历史遗留问题多,没人愿意管。姜疃镇党委认识到,濯村由乱到治,必须先从“主心骨”抓起,从“带头人”抓起。于是,在企业年收入数十万元的高云建,临危受命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要改变,思想先得解放。上任伊始,高云建便狠抓村班子思想建设。他曾对村“两委”成员讲:“村党员干部就是‘服务员’,为村民服务是天职,再难也要顶上去。”在他的带动下,村“两委”班子凡事干在先、冲在前。公正为民的思想逐渐在班子成员心里扎了根。

  “以前靠种地为生、以污染换发展的路子肯定行不通。”高云建脑子活,眼光远,他觉得村庄要长远发展必须下好环境整治“先手棋”。于是,他与“两委”成员制定出“定规划、搞硬化、种樱花、做绿化”的发展蓝图,下决心把濯村打造成生态田园、美丽花园、幸福乐园。

  知易行难,面对不合规划的民房和养殖场,拆迁及补偿成了大难题。“当年没有启动资金,要知道没有补偿几乎不可能做通工作。”村委委员宫新永说,当时,高云建带领全村115名党员干部主动集资、捐助,先后筹集资金近80万元,用于拆迁补偿。

  虽然有了补偿款,但拆迁重建工作还是不好做。因为堵家讨说法的村民络绎不绝,高云建甚至连续几晚不敢回家睡觉。然而,坎终究要迈过去,高云建带领村干部和党员硬着头皮挨家逐户做工作。村民从开始的不理解、不情愿,到最终全部签约,一年多时间,前后共拆迁468户,占全村的1/4。此后,濯村先后投入5800万元,拓宽取直村路18.5公里,硬化路面20万平方米,形成了“三纵十一横一环”的路网框架;同时,20余公里的地下排污管网投入运营,生活垃圾实现了统一收集清运,水电气暖讯等配套设施日臻完善。

  20多年来,濯村每年要栽上1万棵以上的树,现在全村已有各种绿化苗木60余万株,仅樱花树就达10万株,成为远近闻名的“樱花小镇”。村里有近50人的林木管护队,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9%。

  不仅如此,濯村还对土地经营模式进行大胆改革,先行先试土地流转,激活农村资源,探索“土生金”文章。经研究,濯村“两委”班子决定,引导承包土地的农民与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签订长期土地租赁合同,变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统一集约经营,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对外开放之路。

  濯村振兴经验可推广、可复制 

  濯村既不靠城,又无资源,且人口众多,但濯村没有等靠要,而是充分激发内生动力,放远眼光、埋头做事、坚持奋斗,实现了由乱到治、由贫到富的振兴发展,其经验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有好的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带头人。农村情况千差万别,但只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有一个素质过硬的带头人,就能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高云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善抓班子善带队伍,既能科学谋划又能冲锋在前,既讲计谋策略又有方法艺术,群众相信他、拥护他、支持他。濯村的故事告诉我们,实现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根本保证。如果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都像濯村一样坚强有力,都有像高云建这样有信仰、有能力、有公心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农业岂能不兴,农村岂能不美,农民岂能不富。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找准方向、走对路子,实事求是。濯村基础差、底子薄,但就是这样一处穷乡僻壤,却靠着几十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成了美丽乡村,走上了振兴之路。原因在于该村能够从实际出发,找准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路子。濯村没有一味搞开发,而是几十年来如一日加强生态建设,实现人居环境、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探路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濯村没有把眼光局限于农业,而是通过强化招商引资借势发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做大搞活旅游文章,每一步都扎扎实实、精准有效。山东有7万多个行政村,各地情况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各个村庄立足村情,认清各自优势和短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既重“面子”更重“里子”。濯村让人印象最深的不是富裕,而是村容的整洁、村风的文明和村民身上淳厚进取的精气神。濯村人从小事着眼,严格执行村规民约;从党员做起,带动群众向善向上。通过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倡家风、育乡风、养民风,振人心、聚人心、美人心,实现了“颜值”“气质”双提升。搞好乡村振兴,“面子”“里子”都要有,既要把村庄建漂亮,让农民更富庶更宽裕,更要提升农村群众的道德素质、法治观念、精神文明,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内涵式振兴发展。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主体协同发力。农村群众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主体,也是建设主体。只有让广大农民广泛参与进来,形成一呼百应、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乡村振兴才有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群众自觉性、积极性有了,党委政府也应发挥好引导作用。濯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从姜疃镇党委政府,到烟台市、莱阳市党委政府,在村庄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土地供应、争取政策、对外宣传等方面,都给予了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实践证明,只有把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汇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