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6月26日11时讯 (通讯员 隆太良)从经营煤炭运输,到转行养殖巴马香猪,再到升级打造生态观光农业,罗华兰每一次生活轨迹的变化,都为自己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6月24日一大早,在重庆市石柱县万朝镇万乐村的万双生态养殖园,35岁的罗华兰收拾好一窝刚出生的仔猪,心情大好,离她今年养殖500头巴马香猪的“目标”又靠近了一步。
林间“怪物” 巴马香猪山中觅食饮泉水
万双生态养殖园簇拥在重庆市石柱县万朝镇万乐村双丰组苍苍茫茫的山林间,郁郁葱葱的林区,在湛蓝天幕下显得格外幽静、端庄而壮美。林间名目繁多的青翠牧草和绽放的山花,随着扑面而来的山风,既沁人心脾,又让人心旷神怡。
料理好仔猪,罗华兰便迫不及待赶着数十头巴马香猪往自家的山林地而去。进入林间,有的小猪便津津有味吃起杂草,有的小猪旁若无人跑到溪沟边喝起水来。
“这是鱼腥草,这是丝茅草, 这是车前草……都是巴马香猪最爱吃的草料,自家的山林占地上百亩,是一个天然大草场,山林里的草料可以说是取之尽、用之不竭。每天早上把猪儿放出来,天黑时一个个会自己回去……”罗华兰滔滔不绝介绍说,这一个个小胖小胖的巴马香猪就是这样放养出来的。
说是小猪,其实罗华兰已养殖了近半年时间,一个个黑白相间、外貌清秀、体型矮小而壮实的巴马香猪体重在20公斤到30公斤,现在已到出栏上市的时候。
“倒逼”创业 依山发展传统养殖产业
万朝乡曾经是全县的产煤“重镇”,鼎盛时期全乡大大小小的煤矿有5家之多。2016年煤矿未关闭之前,罗华兰与丈夫谭平一直经营大货车,早出晚归以运输煤炭为业。2016年石柱县关闭全县煤矿后,夫妻俩为转型之路犯起愁来。
村里闲置了很多土地和山林,如果充分利用山里丰富的牧草资源,走靠山吃山的路径,或许是开启财富的一把“金钥匙”,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们脑海里应运而生——圈林养猪。
注册养殖公司、建养殖基地、购买相关设备、选择猪种、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罗华兰创办的石柱县万双生态养殖公司终于购进第一批长白生猪,饲养量突破一百头。
“近两年本地长白猪市场行情不好,一日三餐需要粮食,饲养成本高,出售价格低,经济压力很大……”罗华兰介绍说,为确保养殖业能正常经营,丈夫开起了客运中巴车,在维持家用的同时,还要投入一部分资金到养殖场。
“穷”则思变 传统养殖升华为特色产业
面临重重困难,罗华兰决定另辟蹊径。通过网上查询和外出考察,得知广西散养的巴马香猪,是品质优良而珍贵稀有的小型猪品种,以食草料为主,瘦肉多,肌纤维细嫩,味美甘香,营养丰富,烹调时不添加任何佐料也香气扑鼻,素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之美称而被誉为猪类的“名门贵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食品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而成为餐桌的“新宠”。 罗华兰给予丈夫计议一番,决定改养巴马香猪。
今年春节刚过,夫妻俩迫不及待赶赴广西,买回22头种猪进行喂养,走了自繁自养的道路。
“除了放养在山上的60多头外,养殖场里还未满月的仔猪还有100多头,连种猪在内目前巴马香猪饲养量已达到200头的规模。”罗华兰对记者说。
放宽眼界 升级打造观光农业引领村民共富
罗华兰虽然身处偏远山村,但思维并不闭锁,一有机会,她就找时间出去学习考察,增加专业知识。
今年5月,闻知中央农业农村部要在重庆市南川区举办农村适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罗华兰第一时间报名,在为期一个星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培训中,她进一步开阔了眼界。
“经过培训,我将今年的养殖目标定在500头的存栏量上,通过完善配套设施,打造一个观光农业旅游点,游客来欣赏这里的绿水青山时,还可就地烧烤和品尝生态巴马香猪的肉香。
为此,她决定在林区的荒地上,种植多种果树,养殖生态鱼
与养殖生态巴马香猪一起,组成休闲观光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
如今,罗华兰首批放养的60多头巴马香猪已到上市的时节。她渴望通过放养的巴马香猪肉能走进广大市民的餐桌,在满足市民味觉和口福的同时,巩固和壮大特色产业,并带领周边的村民一起发展林下经济,共奔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