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中国农民丰收节】丰收的喜悦溢满中原大地(一)

日期:2018-09-27 08:41 作者: 来源:河南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丰收背后的科技密码

  正阳为什么会一跃成为全国花生第一县?延津如何打造“中国第一麦”品牌?9月21日,在河南省农科院举行的“强科技,迎丰收”系列活动中,来自河南省的基层农户和农业工作者代表,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讲述丰收背后的科技密码。

  延津县农林畜牧局局长李占先一语惊人:“打造‘中国第一麦’,延津绝不吹牛!”在河南小麦的发展历程中,延津小麦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2002年2.5万吨延津“金粒”牌小麦代表中国小麦新形象出口新西兰、印度尼西亚等国,结束了长期以来中国小麦只能作为饲料粮而不能作为食用粮出口的历史。2003年3月,“金粒”优质小麦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小麦在郑州粮食期货市场上并列挂牌销售,影响着全国乃至世界的小麦价格。

  河南省提出“四优四化”后,延津县抓住这一契机,在优质专用小麦上做文章。如今,延津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已突破50万亩,有45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5万亩优质酵母种子繁育基地,延津县还与贵州茅台集团共建了2万亩有机小麦基地。

  “正阳土壤本来不适宜种花生,但偏偏就种了170多万亩,这是农民创造的奇迹,也是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正阳县花生研究所所长余晖说。

  20年前,正阳花生种植的品种主要是“白沙1016”“红花1号”等,品种老化退化严重,亩产只有200多斤。2003年,正阳引进了河南省农科院培育的“远杂9102”花生品种,当年产量翻番,全县轰动了,第二年,农民彻夜排队抢购种子。目前该品种在正阳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是当地的主导品种。余晖说:“一个花生品种成就了一个花生大县。”

  如今,河南省农科院花生研究团队建立的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了一批优质、抗病新种质和新品种,引领我国花生远缘杂交育种跻身世界领先行列。选育的“豫花1号”“远杂9102”等相继成为河南省的花生主导品种和我国北方花生产区的主栽品种,累计推广超过1.2亿亩,累计增产花生230万吨以上,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30亿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是促进我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说,我省正在探索一条以科技提升品质、以品质铸就品牌、以品牌带动产业的农业发展新路。这其中,“延津强筋小麦”“正阳花生”等就是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典型。未来,将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让广大农民更多地享受科技带来的红利,收获更多的喜悦。(李运海)

“把最美的镜头献给农民朋友!”

  9月22日上午,兰考县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在兰考县人民广场开幕。

  庆祝活动分为农产品展销会、蜜瓜大赛、薯王大赛三个主题活动,分3天进行。在9月23日举行的蜜瓜大赛中,综合重量、糖度等指标,来自三义寨乡种植户杨东波的蜜瓜被评为“瓜王”一等奖。

  “俺们种瓜,从资金、技术到找销路,全靠党和政府提供支持,兰考蜜瓜丰收年,脱贫致富比蜜甜!”杨东波说。

  目前,以“兰考蜜瓜”“兰考裕禄红”等特色瓜果种植为主导的特色农业经营模式在兰考县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数字显示,仅两年时间,兰考县的蜜瓜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万亩,特色红薯种植面积4万亩,山药种植面积2万亩,构树种植面积10万亩,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50多年前,焦裕禄书记带领兰考百姓治理‘三害’;这几年,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奋发有为,不仅脱了贫,奔小康的路子更是越走越宽广!”兰考县农林畜牧局局长孔德省说。

  活动现场,兰考县文广新局局长孙理胜在不停地捕捉活动精彩瞬间。他说:“在这个美好的丰收节里,就是要把最美的镜头献给农民朋友!”(童浩麟 通讯员 李宇翔)

“巧媳妇”当上风情小镇带头人

  贾海燕是济源市王屋镇愚公村远近闻名的“巧媳妇”,9月22日,抓住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机遇,贾海燕和乡亲们在家门口搞起了“吃土馍大会”,现场表演制作济源特产——土馍,同时在会上推介民宿项目王屋风情小镇。

  39岁的贾海燕因为头脑灵活、敢想敢干,2015年她成为济源市第一批农村淘宝合伙人之一。2015年“双11”期间,她通过电商平台一次性为该村群众选购了150吨优质肥料,为大家省下了6万多元。

  “只帮助乡亲们消费可不行,我还得帮乡亲们赚钱。”在王屋镇政府的支持下,贾海燕带领乡亲们参与筹建了高标准农家乐——王屋风情小镇。

  建好之后,贾海燕通过电商平台,宣传、推介王屋风情小镇,成功吸引省内外以及俄罗斯等国家的游客来这里游玩。她曾一次性接待了2000人规模的大型旅游团。

  “只要紧跟党和政府的政策走,我们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贾海燕信心满满。(李若凡 成利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