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全国信息联播

看得见山水 记得住乡愁

日期:2018-08-20 14:42 作者: 来源:武陵都市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山清水秀,风景绮丽,是这片土地的多彩身姿;物华天宝,民风淳朴,是这片土地的隽永品格;一个小镇,以勇于提升的姿态有力证明着它的跨越和发展,这就是以生态闻名的黔江区小南海镇。

  近年来,小南海镇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实施农旅融合等举措,乡村振兴活了经济、富了百姓。

  夯实基础

  美丽乡村展新颜

  春夏,绿荫匝地;秋冬,遍地金黄。四时景不同,四季景宜人,配上远处山势的变幻,置身其间,如在画中行……年年都有大批游客前往小南海体验观光的乐趣。

  依托这一优势资源,小南海镇以推动创建为载体,全面改善人居环境与卫生,实施“五改”(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住房)改善村容村貌;实施“三通”(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视)“三化”(村民住房砖瓦化、通村公路步道硬化、生活能源沼气化)“四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实现“五提高”(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和提高乡风文明程度);实现人畜分离、改厕入户、疏通沟渠、污水处理、垃圾处置、清洁饮水,村道硬化、环境美化。

  塑造名片

  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

  古朴的吊脚楼,加上自然的田园风光,形成了小南海土家十三寨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大亮点,每年都吸引数千慕名而来客人,有力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千年十三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趟出了一条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子。土家十三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修建村庄道路,铺设排水管道,打造了一批具有吊脚楼特色民宿民居、十三碗美食、土特农产品、体验式娱乐项目等,连以前只能在城里看到的公共绿地、文化广场也建了起来,村容村貌、人居环境一天比一天好。

  同时,小南海镇还引导当地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和发展,成立了从事地接、体验项目等服务的重庆载情旅游公司、组建了民俗文化表演队、土家迎亲表演队、土家莽号乐队、特色民宿民居专业合作社、土特产品电子商务合作社等,目前群众看到了乡村旅游发展曙光,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愿望空前高涨,实现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主导的预期,全村40%外出务工人员已经回村创业,有效解决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问题。

  村庄美了,游客来了,农民富了……现在的十三寨,每逢节假日,各种表演、比赛丰富多彩,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农旅融合

  产业富民生活甜

  “真是没想到,村里自从搞了乡村旅游后,不仅带动了村上发展,还让我们当地人在自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真是太开心了……”这是小南海镇新建村村民何福的一番感慨。

  何福曾是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和支持下,通过自我加压、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据何福介绍, 2015年,看到家乡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很多乡里乡亲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心里很是触动,于是回到家乡,开起了乡村避暑纳凉客栈。去年,既会唱土家山歌又会吹传统唢呐的何福还进入了当地演出团,又多了一条致富路径。现在,全年收入2万余元不是问题,日子过得越来越充实。

  在小南海镇,像何福一样依托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村民不在少数。其中,2015年,新建村通过鼓励农户不改变原吊脚楼风貌基础上发展特色民宿,全村乡村旅游接待点76家,带动40余户贫困户脱贫增收;鼓励村民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管理、清扫保洁、文艺演出、小吃、特色农副产品销售等旅游服务业,受益农户达250余户;鼓励发展特色种养业;已经有50%的农户养殖蜂蜜,带动46户贫困户养殖。目前,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该村已实现整村脱贫,全村真正吃上了旅游饭。

  “乡村振兴就是要让生活于农村的群众切实感受到环境变美了、村庄变整洁了、民风变淳朴了、生活变富裕了。”小南海镇党委书记何健表示,将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围绕游客感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内涵要求,做足文体旅游融合文章,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基础配套,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强化景区品牌宣传营销创意,将十三寨打造成武陵山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记者  费玉琼/文  )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