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绵阳市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探索推广农业产业扶贫典型模式,推动全市35704人依靠发展农业产业实现脱贫,占全市应脱贫人数的52.44%。
一、创新模式,助力产业脱贫
(一)梓潼“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梓潼县创造性探索出“政府+企业、金融、合作社、农场主、贫困户”的“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依托正大集团组建扶贫专业合作社46个,带动1620户贫困户参与建设正大“1100”生猪扶贫代养场54栋。按照1栋“1100”扶贫代养场,预计年出栏生猪两批次,前5年还款后,贫困户每年户均可分得4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分得2万元以上,5年后贫困户每年户均可分得8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分得5万元以上。这种扶贫模式,既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又能让贫困户稳定增收。该模式2016年列入全省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
(二)平武“中蜂+”特色养殖扶贫模式。平武县委、县政府明确将“平武中蜂+”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套以一二级蜜源经济植物,把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有机融合,形成“平武中蜂+”产业模式。目前,全县已经建立84个产业园、32个养蜂专业合作社,中蜂养殖规模达到8万群、一二级蜜源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带动2300余户贫困户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该模式入选省农业厅第一批《四川省农业产业扶贫典型范例汇编》。
(三)安州“三四三”产业扶贫模式。安州区创新扶贫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成功探索并推广政府、金融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方’联动机制,入股经营、代营产业、新建基地、托管种养‘四种’经营方式,技术支撑、资金支撑、管理支撑‘三大’支撑体系”的“三四三”产业扶贫模式。目前,进入安州区结对帮扶名录库的新型经营主体达110家,通过与贫困村双边对接,参与结对帮扶的经营主体达61家,结对帮扶全区24个省级贫困村、2277户(含非贫困村贫困户)贫困户。2017年为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增收288万元。
(四)北川“基金帮扶+村集体+贫困户”扶贫模式。北川县按照“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水池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投入格局,为93个贫困村和218个非贫困村设立产业扶贫基金,基金总额达6838万元。目前已使用基金6294万元,使用率达92.04%,惠及贫困人口6485人。全县创新推广五种模式:一是贫困户借款自我发展模式。如坝底乡小岭村贫困户陈跃琼原致富无门,通过借用基金7000元,养殖肉牛5头、白山羊80只,种植高山蔬菜4亩,实现人均增收1000余元;二是贫困户借款入股分红模式。如安昌镇建国村13户贫困户将13万元借款入股到本村农民合作社,年实现分红3900元;三是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入股模式。如白坭乡中福村将27万元基金,入股兴羌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年分红13500元;四是打捆使用模式。如香泉乡利用工业园区废旧厂房,将6个非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60万元打捆使用,种植食用菌,每个村村集体年均获得收益5000余元;五是村集体自我发展模式。如白坭乡苦竹村,运用25万元产业扶持基金开发集体荒坡,建设25千瓦光伏发电站,实现村集体年收益1.6万元。
二、精准发力,助力脱贫攻坚
(一)落实扶贫规划,引领产业发展。编制全市农业产业扶贫专项实施计划、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以及进度安排。指导7个贫困县、520个贫困村编制“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和年度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农业产业扶贫到县、到村、到户工作台账。
(二)改善产业基础,优化生产条件。围绕贫困地区农业生产薄弱环节,组织实施涉农项目,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9.87万亩,新建和改造提灌站187座,建设农机化生产道路147.45公里,新建或改扩建135个设施完备、环境友好的标准化养殖场(小区)。
(三)发展优势产业,带动群众增收。结合贫困地区自身资源禀赋,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已新建和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基地52.27万亩,出栏生猪517.53万头,出栏牛羊达到25.47万头、164.61万只,出栏小家禽8905.82万只,水产养殖面积达33.28万亩,种植业帮助贫困户人均增收514元,养殖业帮助贫困户人均增收761元。
(四)培育经营主体,增强发展活力。引进正大集团、新希望、全兴种业、康昕等龙头企业参与农业扶贫,通过股份合作、保底分红、二次返利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在贫困地区培育农民合作社474个、家庭农场413个、种养大户1346个,实现所有贫困村有新型经营主体覆盖。
(五)强化科技服务,提升技术支撑。全市选派520名驻村农技员、122个农业技术巡回小组和12个专家服务团队适时对贫困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在每个贫困村培育科技示范户1-2户,新型职业农民1人以上,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提升贫困户脱贫能力。
(六)落实扶持基金,提供资金扶持。农业产业扶持基金使用情况是县级党委政府脱贫攻坚重要目标考核之一,目前,全市产业扶持基金总额26860.8万元,已使用产业扶持基金22717.52万元,使用率达84.57%,其中用于贫困户借款6391.89万元,占28.14%,用于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15288.63万元,占67.3%;用于政府平台公司农业投资1037万元,占4.56%。
三、重点施力,助力巩固实效
(一)规划引领,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党委、政府要积极参与,结合资源禀赋,坚持大格局引领,指导发展1-2个主导特色农业产业,带动贫困户全员参与,打造一县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二)创新模式,强化利益联结多元化。要实行“整体经营、带动发展、保底分红”等方式,推广“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基地)+贫困户”等帮扶联结模式,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
(三)融合发展,创新产业扶贫新机制。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
(四)加大投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农业产业扶持基金解决了部分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但是对非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力度比较薄弱,建议要加大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和帮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