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农最怕倒春寒!
为啥?因为贵州茶以春茶为主,2月到5月是主要采摘期,一旦遭遇“倒春寒”等低温灾害,会导致大幅减产甚至绝收。
贵州独特的山地立体气候,经常出现初春气温回升较快,春季后期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倒春寒”天气现象。
这可如何是好?
山地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让一切安好——贵州山地茶叶气象指数保险,是由省农委牵头向农业农村部申报立项的金融支农创新项目,是全国性首创,是解决茶农如何抵御风险的首试。
那么,这份保险靠谱吗?先在贵阳市的开阳县、花溪区、清镇市试试身手吧!
该保险结合贵州山地特点,将日最低气温对茶叶的损害程度指数化,省农委和省气象局官网同步发布投保茶园气象数据,让保险企业与投保茶农共享,是投保、理赔的依据。
茶农能够随时了解投保茶园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是否理赔、能够得到多少赔款。一旦气象数据指标触发理赔条件,无须茶农报案,保险公司通过全自动理赔系统启动理赔程序,实现自动快捷赔付。
为使试点项目投保茶园的气象数据更加精准,省农委与省气象局共同建立了以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及天气过程等为参数的精细化模型,有效避免了气象站点不足导致的数据精准问题,同时解决了气象观测站点与投保茶园的差异问题。
试点区域的21家茶农参保,承保面积共计2.51万亩,保费总计301.2万元,提供风险保障资金2761万元,在已发生的2个理赔周期中,理赔328.977万元。
馥郁清茶,可慰风尘。一份保险,可安农心。
投保后,开阳南贡河富硒茶业有限公司的茶园里配置了小气候自助观测站,随时观测茶园气温,为保险理赔提供数据支撑。
天公不作美保险来解忧
2016年,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以保代补、共同负担、稳步推进”原则,贵州山地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在贵阳市开展为期三年的试点工作。
茶是贵州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2017年,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43个县以茶为主导产业,茶农人均年收入达8641元,惠及贫困人口49.85万。
如何促进茶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如何增强茶农的抵御风险能力?如何保障茶农收益的稳定提高?这些都是贵州山地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必须解决的问题。
将茶叶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气温纳入保险范畴,对茶叶生产的基本投入给予保障。
起初,茶农认为保险就是交钱,让保险公司受益、个人赔钱的活路,试点难推进。为鼓励茶企投保,在原有农业农村部和省级财政资金补贴50%保费的基础上,鼓励市县在试点区域加大财政补贴。
按设计方案,试点地区三年总保费共1200万元,其中,农业农村部补贴475万元,省级财政资金补贴75万元,市级财政资金补贴50万元,投保企业自筹600万元。
茶农承担的投保费用大大降低,试点区域茶农投保积极性越来越高。
降低产业规模化生产的集中性风险,为生产规模和经营面积较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资金保障——开阳县高寨久长村,茗鹤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有茶园3500亩,覆盖农户170户,春茶收入占茶叶总收入的70%以上。
这里的茶农最怕倒春寒。
为对付倒春寒,他们烧火升温、搭建遮阳网这些“土办法”都想过,可茶园面积大,这些都是空想。
参保后,他们无须再“绞尽脑汁”了——今年初,公司投保的2500亩茶园获得赔偿30多万元,稳住了春茶生产。
贵州是全国茶园面积第一大省,国家级省级龙头茶企200余家。
规模化生产提升了贵州茶的市场竞争力,然而,一旦遭遇低温霜冻等极端自然灾害,承受的损失也会很大。
“贵州山地茶叶气象指数保险,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机制,可为茶农提供保险保障,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造了良好条件。”省农委财务处有关负责人如是解释。
科技作支撑实操变简单
阿哈湖畔,绿浪袭人。花溪区久安乡吴山村、雪厂村和久安村三地的7000亩茶园进入养护期。
“这是我种植茶叶以来,第一次尝到了农业保险的甜头。”久安古茶树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甘林开心地说。
2017年底,该公司7000亩茶园全部投保,需缴纳86万元保费,财政补贴50%,公司承担50%,最终公司自缴保费42万元。
今年,投保茶园两次出险,共获得赔偿69万元。
“整个理赔过程很透明,我们随时都可以在网上查到茶园的温度。”甘林说。
点开贵州省茶叶气象指数保险查询平台,左边是地图,在右边填写保单号后,就可以看见茶园的气温。
“传统的农业保险最大问题在于核定损失,农户和保险公司为了这事儿,可以吵到翻年。”甘林认为山地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解决了茶农与保险公司之间最大的矛盾。
传统农业保险要求核保到户、验标到户、查勘定损到户,实践中很难规范运作。
与传统农业保险不同,贵州山地茶叶气象指数保险是根据历史数据制作出损失模型,确定指数起赔点和对应的赔偿金额。根据贵州特殊的普适山地气候条件,设置不同海拔的阶梯式赔偿方式,海拔每变化100米,温度随之变化0.6℃。
同时,省气象局负责指导地面气象站区域差值、基于GIS和卫星遥感的山地茶叶气象指数研究,依据投保茶园不同海拔高度,建立气象观测点、收集及维护气象信息,并推进和落实气象指数研究任务。
“损失核定是第三方科学计算的结果,客观公正,扯皮少。”甘林认为指数化的损失核定方式很科学。
“而且,茶农能得多少赔偿,很直观,自己都算得出来。”保险员指了指贴在墙上的表格,“山地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理赔受茶叶品种、茶叶种植海拔、日期和对应气温四个因素影响,不同的因素对应不同的理赔金额。”
表格上清晰罗列:一个理赔周期类,发生1天灾害,赔偿天数是5天,每亩赔偿金额49.5元;发生2天灾害,赔偿天数为6天,每亩赔偿金额为59.4元……
“今年久安出了两次险,一触发理赔条件,我们就自己过来了。投保企业就只用确定金额和面积再签字,就可以出险了。”对于公司的高效理赔过程,保险员很自豪。
据悉,2018年,贵阳市开阳县和花溪区两地的保险试点区域内,出险理赔的平均时间不到7天。
“如果能推广到全省的高山茶园,那就更好了。”甘林笑着说。
金融要支农重在先知农
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障手段,专门部署对农业保险的探索与试点。
知农所需、应农所欲,是贵州山地茶叶气象指数保险实现金融支农的重点。
解农户投保遇到的“烦”——
问题:现场查勘定损太麻烦!
对策:只要从气象部门获取准确的气象数据,保户便可直接按照公布的指数领取赔偿金;
问题:理赔双方各执一词,咋办?
对策:理赔依据采自第三方数据,严格规范的赔付标准极大地解决了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理赔过程更具操作性;
问题:缺乏技术支撑,咋整?
对策:引入卫星遥感技术,卫星+气象站,“空地一体”,可以为采集数据、承保、理赔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支持。
解农户需保险的“渴”——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构建普惠性农业保险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特性。
山地茶叶气象指数保险,是贵州农业及气象部门将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提高保障水平的产品纳入地方政策性特色保险范畴,满足本地农民需求的有效尝试。
2018年,全省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力争水稻投保率超过70%,公益林投保率超过90%,能繁母猪投保率超过40%,其他8个中央财政保费补贴险种投保率超过20%。
保地方特色农业发展的“稳”——
不断增加适宜的农业保险产品,加大对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助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除山地茶叶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工作外,生猪、蔬菜政策性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各地按照“鼓励创新、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原则,以我省五大优势农业产业和“一县一业”发展为基础,运用大数据技术和金融科技等手段,因地制宜开展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将传统保物化成本的损失保险向保市场风险的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产量保险、产值保险、收入保险、大数据保险等拓展。
而今,“有灾保成本,无灾保收益”正逐步实现。
创金融支农路径的“新”——
针对深度贫困县和“保险精准扶贫示范县”,农业农村部保费补贴险种费率再下调20%;
对开展地方特色农业保险的“保险业精准扶贫示范县”,省级农业保险发展专项资金优先予以奖补;
按照“费率要低、责任要宽、保额要高”的原则,鼓励并支持开发满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保障需求的扶贫保险产品……
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袁家榆说:“我们与气象、金融等部门密切配合,不断在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上下功夫,凭借保险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市场价格,保住农民收入持续增长。”